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0)李永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廣基聲帶息肉患者82例,依照手術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n=41)與對照組(n=41)。觀察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4.25±5.97)歲,病程9d~5個月,平均病程(3.14±0.52)個月,發病位置:單側27例,雙側13例,聲門下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3.86±6.14)歲,病程11d~6個月,平均病程(3.23±0.49)個月,發病位置:單側28例,雙側12例,聲門下1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發病位置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均確診為廣基聲帶息肉;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血常規、心電圖等基礎檢查,術前8h禁食,均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全身麻醉,氣管插管,采用人工控制呼吸機,維持患者呼吸循環功能正常,術中監測患者心電圖、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心率(HR)等生命體征。對照組予以支撐喉鏡下內側微瓣法治療,插入支撐喉鏡,暴露聲門,使用翹頭喉鉗切除息肉,修平創緣,止血縫合。觀察組予以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治療,插入支撐喉鏡,將鼻內鏡置入喉腔部位,連接顯像系統,通過顯像系統確定病灶是否粘連及病灶大小,使用喉顯微手術刀切開黏膜,分離病灶,使用息肉鉗切除息肉,黏膜復位,修平聲帶邊緣,止血縫合。兩組術后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持續用藥3d。
1.3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無息肉殘留,聲門閉合無縫隙,發音正常;有效:無息肉殘留,聲門閉合較好,發音嘶啞但較術前好轉;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觀察指標 療效;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85.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44%,低于對照組的14.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支撐喉鏡內側微瓣法強行暴露聲門,創傷較大,易導致患者術后牙齒松動,且直視操作下黏膜切除困難,術后患者易產生聲帶受損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2]。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通過鼻內鏡可擴展術野至1.5~3.0倍,通過成像系統可放大病灶隱微處,利于醫生判斷病灶位置及手術詳細情況。與支撐喉鏡內側微瓣法相比,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具有以下優勢:①術野清晰,且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②30°鼻內鏡可有效暴露前聯合,彌補因肥胖、頸短等原因導致支撐喉鏡暴露前聯合困難的缺點。③通過成像系統實施手術操作,克服直視下手術操作困難,能保障病變組織切除徹底,可提升手術操作及黏膜復位精準度,可保障創口覆蓋完整,能促進聲帶切口愈合。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對降低手術創傷、改善病情、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等多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85.37%(P<0.05),提示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可有效切除病灶,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分析原因在于鼻內鏡擴展手術視野,病灶位置清晰明確,利于手術切除。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44%,低于對照組的14.63%(P<0.05),提示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在于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可安全有效切開黏膜、分離病灶,且聲帶息肉切除徹底,聲帶邊緣修整更加平滑,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治療廣基聲帶息肉患者效果顯著,并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更具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