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中醫院(473000)李中正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我院自發性氣胸患者76例,依照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單孔組(n=38)與雙孔組(n=38)。單孔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30~54歲,平均年齡(41.57±4.94)歲,體質量指數19~24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1.43±1.07)kg/m2,I型肺大泡18例,II型肺大泡12例,III型肺大泡8例;雙孔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31~55歲,平均年齡(42.07±4.57)歲,體質量指數18~24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1.27±1.04)kg/m2,I型肺大泡17例,II型肺大泡11例,III型肺大泡10例。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 均確診為自發性氣胸;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麻醉禁忌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兩組均予以心電圖等常規檢查,術前6h禁食禁飲,均予以靜脈全身麻醉,行雙腔氣管插管,取患者健側臥位,單肺通氣,術中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
1.3.1 單孔組 予以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治療。切口位置第4肋間腋中線,切口大小約3~5cm,置入胸腔鏡探查,置入無齒卵圓鉗,確定肺大泡位置,于切口上緣固定胸腔鏡(30°),置入腔鏡切割縫合器,切除病變組織,檢查是否遺漏病變組織,關閉胸腔。
1.3.2 雙孔組 予以雙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治療。切口位置第4肋間及第7肋間腋中線,切口長度分別約為3~5cm、1cm,分別做操作孔、觀察孔,于觀察孔置入胸腔鏡探查,于操作孔先后置入無齒卵圓鉗、腔鏡切割縫合器,確定病變組織并切除,檢查是否存在未切除病變組織,關閉腹腔。兩組均留置胸腔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切口總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統計對比兩組術后24h、72h時VAS分值,0為無痛,10為極痛,分值越低疼痛度越低。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情況 單孔組切口總長度(3.25±0.27)cm、手術時間(46.37±5.37)min、住院時間(5.3 1±0.5 6)d短于雙孔組(4.7 1±0.6 9)c m、(51.07±6.31)min、(6.58±0.24)d,術中出血量(20.86±8.24)ml少于雙孔組(26.35±8.3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VAS評分 單孔組術后24h、72h時VAS評分(3.76±0.54)、(2.09±0.32)小于雙孔組(4.65±0.72)、(3.19±0.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雙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需分別于第4肋間、第7肋間腋中線做操作孔、觀察孔,但第7肋間肌肉較厚,置入胸腔鏡時易引發出血,并影響肋間神經,術后臥床易壓迫切口,致患者切口部位疼痛[1]。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無需另做觀察孔,僅做一孔用于觀察和操作,置入胸腔鏡探查病變組織,胸腔鏡于切口上緣做固定處理,可擴展手術視野,且不會影響置入腔鏡切割縫合器及手術操作,能有效降低手術創傷及術中出血量,對減輕肌肉切割縫合不適及患者術后疼痛度具有積極意義[2]。本研究結果顯示,單孔組切口總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雙孔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雙孔組(P<0.05),提示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可縮短切口總長度,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分析原因在于該手術方式無需另做觀察孔,以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恢復。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單孔組術后24h、72h時VAS評分小于雙孔組(P<0.05),表明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應用于自發性氣胸臨床治療中效果更佳,能有效縮短手術切口總長度、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并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