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琪,陳匡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2019年12月中旬以來,中國武漢陸續發現不明原因的肺炎,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TO)宣布,將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此次不明原因肺炎是由冠狀病毒所引起的,時至今日,全球范圍內仍未找到對抗此次病毒的特效藥,而新冠仍在全球肆虐,中醫藥的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冠狀病毒屬于中醫范疇的瘟疫。瘟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病,在新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中將此次新冠狀病毒肺炎定義為肺瘟。這種定義有利于臨床對該病的辯證思維及用方。
中醫將本病定為:“瘟疫”,其病因則為疫厲毒氣。“《素問·刺法論》所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明代溫病學家吳又可的《瘟疫論》中提出:“蓋當時適有謀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顏德馨[1]等人認為,瘟疫其病因為疫癘之氣,夾濕、夾痰、夾瘀,導致肺絡痹阻,津液氣血耗傷。其特點是致病力強,病變迅速,傳播途徑多從口鼻或皮毛而入,有特異的病變定位——肺臟。從臟腑辨證來看,初期以肺為主,后期涉及五臟,輕證傷及肺脾,重證五臟俱敗。從虛實辨證來看,初期為邪實壅盛,以后隨病情發展表現為虛實夾雜或正脫邪盛。
在《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2]的中醫診療中,將新冠病毒肺炎的病機概括為:疫毒外侵、肺經受邪,正氣虧虛。新冠狀病毒肺炎是感受疫厲之氣,為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而不是六淫之邪。肺為嬌藏,不耐寒熱,易被邪侵,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條水道,朝百脈而主治節,以輔佐心臟調節氣血的運行。而在疫情發生后,有關專家考察回來提出:新冠肺炎的病機是濕熱,而后去的專家表示是寒濕。顧植山[3]等人在談到五運六氣看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提到:“疫毒必籍時氣而入侵,得伏氣而鴟張”伏氣為本,時氣為標,所以無論是濕熱還是寒濕,“伏燥”和“木癘”之氣都是貫穿始終的,而其中可夾雜著火、濕、寒等病邪。而新冠肺炎的感染人群為人群普遍易感,在疫情流行之際,有人發病,有人不發病,取決于人的體質不同以及正氣的強弱。《黃帝內經》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藥學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辯證輪治;面對此次爆發的新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可以很好的發揮其特長,根據不同地域、季節、個體的體質差異進行辯證論治,當然加速特效藥的研發也尤為重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也會變異,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個體的臨床癥狀也大多不同,中醫藥應以發病機制為關鍵點進行辯證施治。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提到:“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中醫治療疾病的原則就是辨證論治,治病必求于本。
根據全國公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7版)》[4]中,將中醫治療分為醫學觀察期和臨床治療期(確診病例),在醫學觀察期,臨床表現為乏力伴胃腸不適的,推薦使用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若乏力伴有發熱的患者,推薦使用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將臨床治療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具體藥物、劑量、及服用方法詳見方案),其中重型和危重型以從小劑量開始、逐步辯證調整的原則,推薦使用方法,并增加了危重型出現機械通氣伴腹脹便秘或大便不暢,以及人機不同步情況下的中藥使用。恢復期分為肺脾氣虛證、以及氣陰兩虛證。以沙參麥冬湯為主方,可加減竹葉石膏湯、瀉白散、升降散等方進行辯證治療。
清肺排毒湯是中醫的組合處方,其中包括了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眾多中醫藥方。清肺排毒湯在此基礎上又去掉了三味藥,即:人參、大棗、五味子。我國的相關中醫藥防治的專家認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季節為2019年的11月,而又根據發生地武漢陰雨連綿,時晴時雨的氣候特點,判定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邪為寒濕之邪,于是就該病的致病特點,認為此次新冠的主要治療方法以祛邪為主,而上三味藥均以扶正為主,同時增加了留邪的弊端,故去之。又另加醒脾祛濕的中藥,如:藿香、枳實、陳皮、山藥,增強了祛濕的功效。在《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機制的網絡藥理學探討》[5]中,從分子網絡水平探討了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冠的機制,發現了多個中藥活性成分對從病毒入侵、病毒復制到繼發炎癥因子造成多器官損傷的整個通路所起到的作用,為該方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新冠病毒在人體內的細胞受體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除了肺部細胞外,人體其他器官都存在著豐富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根據臨床觀察,此次新冠肺炎不僅僅損傷肺臟,發病初期通常以腹痛為癥狀,重癥患者心、肝、腎同時受到損害。此次研究還發現,清肺排毒湯中的21味中藥,其中有16味歸肺經,多為中藥同時歸脾經、胃經、心經、腎經。體現了中藥復方對機體的多方面保護。該方可應用于輕型、普通型的防治診療中,對于重癥、危重癥的患者應采應用六經辨證以及衛氣營血辯證理論進行診療。
溫病辨證有衛氣營血之分,大部分患者衛分癥狀表現不甚明顯或無明顯的衛分癥狀,即使在初起階段,在衛在氣也難以明確界定。另外在溫病的發病過程中可能存在臨床癥狀滯后的現象,因此早期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截斷療法的應用對防止疾病的傳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清肺排毒湯則可以截斷病勢,防治輕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危重型的發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黃帝內經》[6]中大量關于“治未病”理論的記載,面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根據其致病特點,未病先防。第一,增強人體正氣。金代李東垣在《脾胃論》[7]中闡述:“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講述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飲食在脾胃的調養中尤為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第二,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為氣道傳播和接觸傳播,也存在氣溶膠傳播,我們應做好自我防護。傳染病流行時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要開窗透風,勤洗手,出門戴口罩防止細菌病毒污染。
本文就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進行討論,從病名、病因病機、方藥應用幾個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辯證論治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重要性,以及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中的積極作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可以戰勝的,我們要充滿信心,眾志成城,打贏這場全人類的“防疫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