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圓,劉海曄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手足綜合征又稱掌跖痛性紅斑,是抗腫瘤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之一,具有劑量累積相關性,是一種手掌部和足底紅斑性皮膚損害[1]。根據癥狀輕重分為4級,1級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感覺減退、感覺異常、麻木針刺感、無痛、疼痛,不影響生活質量,可不予處置。2級除感覺異常外尚有皮膚紅熱腫脹等表現,生活質量受到輕度影響。3~4級常表現為嚴重的疼痛,皮膚紅斑性腫脹,伴有水皰、潰瘍、皸裂、脫屑等,嚴重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2]。2級及以上患者應立即予減量或停藥處理,目前臨床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常用維生素B6口服、塞來昔布口服、尿素霜外用等治療[1]。導師劉海曄主任根據中醫典籍相關理論,結合臨床經驗,辨治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導師辨治手足綜合征的經驗總結如下。
手足綜合征在中醫典籍中并無該病名記載,根據臨床表現,可歸于“藥毒”論治。藥毒是指藥物進入人體后引起的皮膚或黏膜急性炎癥反應,皮損形態多樣,典型表現為水腫、紅斑、水皰、潰瘍伴有灼熱、瘙癢等,常在用藥后數天、數小時后甚至瞬間發病[3]。《千金翼方》中記載了辨認藥食是否有毒的相關方法與12首解藥毒的方劑。《諸病源候論·解諸藥毒候》云:“凡藥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指出本病病因為感受藥毒侵害人體,從而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產生。《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藥毒論》曰:“小兒腸胃怯弱,臟腑嫩軟,血氣未壯,因服藥不勝其味之毒,致煩躁悶亂,或口舌麻木,或如針刺,甚者吐痢,有致血也。”指出小兒機體正氣、臟腑氣血尚未充盛,無力抵抗藥毒侵犯,強調了正氣抗邪能力低下是發病的內在因素。藥毒總由機體正氣不足、臟腑氣血虛弱,用藥后感受邪毒,凝滯氣血,郁于肌膚導致,論治藥毒,以氣血為綱,正虛、邪實二者兼顧。
劉師結合中醫典籍相關藥毒的論述,總結臨床經驗,認為辨治手足綜合征應以氣血為綱要,從正虛、邪實兩端入手。辨正虛兼顧氣血、脾胃、陰陽,辨邪實考慮毒、瘀、風、濕、熱等要素。癌癥患者由于長期接受化療、靶向藥物等治療,感受藥毒,耗傷脾胃、氣血,正氣虧損,癌毒內蘊,機體衛外能力低下,易感受風、熱等外邪侵襲入里,阻滯臟腑經絡氣血運行。脾胃受損,運化水谷精微失職,濕濁內生,致毒、瘀、濕蘊結,郁久化熱,傷及營陰,營血虧損。脾在體合四肢、主肌肉,虛則無以濡養,邪毒互結則郁阻經絡,致四末失于榮養、邪毒凝滯,出現疼痛、腫脹、水皰、破潰等癥,發為本病。
辨正虛,從氣血虧虛、脾胃虧損、陰血耗傷等角度入手,治以益氣養血、扶助脾胃、滋陰養血等。辨邪實,以毒、瘀、濕凝滯血分為主,根據患者病程長短、熱象的輕重,肌膚麻木、感覺異常等的差異辨風、熱邪氣的偏盛,治以解毒、化瘀、祛濕、清熱、祛風等法。
導師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出本病常見證型有濕熱毒瘀證、氣血虧虛證、營熱陰傷證、血虛夾風證、氣陰兩傷證等。濕熱瘀毒證以手足部腫脹熱痛,水皰,破潰為主要表現,治以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臨證可采用桃紅四物湯、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等加減。氣血虧虛證除手足部癥狀外多見乏力納差、形體消瘦、面色晄白等癥,治以益氣養血,健運脾胃,以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八珍湯等化裁。營熱陰傷證多見皮損處紅斑,灼熱疼痛,入夜尤甚,色素沉著,口唇焦干但不欲飲水,治以清營涼血,散瘀解毒,以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等加減。氣陰兩傷證突出表現手足部大量脫屑,乏力氣短,口干渴飲,治以養陰益氣,清熱解毒,方用生脈散、增液湯等。血虛夾風證主要癥見皮膚干燥,脫屑,麻木,針刺感,治以養血潤燥祛風,以養血潤膚飲、當歸飲子等加減化裁。論治本病應虛實兼顧,將上述治法靈活結合應用。
手足綜合征是細胞毒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根據相關的臨床研究及動物實驗,其發生的機制可能與環氧合酶介導的炎性反應、肥大細胞的浸潤,手足部胸苷磷酸化酶及尿苷磷酸化酶分布較多導致氟尿嘧啶的聚集,該處活動較多、汗腺發達、較易發生破損等因素有關[1][4]。目前西醫常用維生素B6口服、塞來昔布口服、尿素霜外用等治療[1]。
患者孫某某,女,50歲,2019年3月21日就診,患者4年前體檢時發現左乳腫塊,于當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后診斷為乳腺癌,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病理診斷:左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理學分期:pT2N0Mx。免疫組化:ER(-)、PR(+)、HER2(-)、Ki-67約占20%。術后行CAF輔助化療方案共8周期,化療結束后服用來曲唑內分泌治療。患者于2016年11月于左側胸壁觸及一腫塊,于該院行切檢示浸潤性癌,并行局部胸壁腫物切除術及原手術切口擴大切除術,免疫組化:ER(-)、PR(-)、HER2(++)、Ki-67約占15%。術后行FEC方案化療共6周期,查頭、胸、腹、盆CT示左側乳腺癌術后,未見其他明顯異常。后繼予來曲唑治療。患者于2018年8月復查彩超提示左胸壁原切口處小結節,查CA153:300U/mL,考慮復發,遂予卡培他濱單藥3周期,1.5g/次,2次/d。患者服藥期間迅速出現手足皮膚紅腫、水皰、潰瘍、皸裂、嚴重疼痛。遂就診于我院門診,現癥:手足處皮膚色素沉著、腫脹、水皰、潰瘍、皸裂、麻木疼痛,關節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周身乏力,納差,大便干,2~3天/次,小便可,寐差,脈沉弦無力,舌淡暗。中醫診斷:藥毒。辨證:氣血虧虛、濕熱瘀毒證。治以養血活血益氣、緩攻邪毒。囑停用卡培他濱。予中藥湯劑內服,方用桃紅四物湯加味,處方如下:生地20g,白芍20g,當歸15g,川芎6g,桃仁10g,紅花10g,黃芪20g,黨參15g,茯苓20g,白術20g,赤芍10g,丹皮10g,紫草10g,桑枝10g,枳殼30g,檳榔15g,木香10g,砂仁10g,全蝎6g,炙甘草10g。共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中藥洗劑外用,處方如下:生地20g,白芍20g,當歸2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5g,丹皮10g,紫草10g,苦參12g,白鮮皮12g,黃柏10g,地膚子12g。共7劑,水煎外用,放至40℃后浸泡手足。
2診:2019年3月28日,患者手足麻木疼痛較前明顯減輕,水皰、破潰較前愈合,腫脹較前略緩解,乏力較前好轉,納可,二便可,寐可,舌脈如前。內服方去砂仁、檳榔,加姜黃10g、防風10g,黃芪、黨參分別增至30g、20g。共7劑,煎服法同上。外用劑守前方不變。
3診:2019年4月4日,患者手足麻木疼痛及腫脹大減,破潰及皸裂處明顯愈合,手指可彎曲,可站立及行走,乏力減,納可,二便可,寐可,舌脈同前。內服方全蝎減量至3g。共14劑,日1劑,2次/天。繼予外用劑14劑,每日1劑浸洗手足。囑變化隨診。
本案復發性乳腺癌患者服用卡培他濱后導致手足綜合征,患者術后化療后,脾胃氣血俱虛,初診時手足癥狀及納差乏力等癥明顯。導師臨證用藥機圓法活,取桃紅四物湯加味,以養血益氣、化瘀行氣為基本大法,加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益氣扶正、健脾助運,易熟地為生地,增強滋陰清熱涼血之效,配伍赤芍、紫草、丹皮、桑枝增強涼血活血、祛濕通絡之功,木香、砂仁理氣健脾燥濕,枳殼、檳榔寬腸導滯,全蝎緩攻癌毒。外洗方予桃紅四物湯加紫草、赤芍、丹皮養血行氣、活血通絡,苦參、白鮮皮、黃柏、地膚子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2診時患者上述癥狀較前緩解,調整攻邪藥量,前方去砂仁、檳榔,加姜黃、防風活血祛風通絡,增加黃芪、黨參用量以增強扶正功效。
3診患者癥狀大減,減少全蝎用量。
手足綜合征是卡培他濱的常見不良反應之一,發生率約50%~60%,嚴重者不僅影響生活質量,停藥或減量后會干擾后續的治療計劃[1]。患者口服卡培他濱后,出現手足部麻木疼痛、破潰水皰,根據臨床表現,中醫可歸于藥毒論治。患者同時兼見周身乏力、納差等癥,結合舌脈,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體現在脾胃氣血虧虛,運化失職,標實表現為氣血瘀滯、濕熱毒互結。臨證以桃紅四物湯加味,內外合治,均以養血活血為基本治法,內治偏重益氣扶正,外治側重清熱祛濕解毒,則臟腑氣血生化得源,經絡氣血運行通暢、達于四末,病證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