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王海東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王海東,甘肅省名中醫,現任職于甘肅省中醫院,擔任痹病(風濕骨病)科科主任,甘肅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等多學會職務。
1.1.1 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臍下營解結術”主要依據“以痛為腧”及“關為筋之阻,骨突筋所結,結為痛之根”理論,在臨床應用中,經筋做為骨骼關節的聯屬部分,具有約束骨節、協調運動的功能[1]。經筋者,皆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骨突,散布于肌肉,且相互交匯,經氣相通。骨節作為機體運動的重要結構,常會因慢性勞損或創傷、骨折等造成周圍組織的損傷,而出現粘連、攣縮、瘢痕等病變,此類病變往往會導致出現筋結點卡壓所屬的經筋,使其失于正常的循行及功能。《靈樞·刺節真邪》曰:“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此處“橫絡”即筋結點,為經筋循行所過之處,因痙攣、轉急或弛緩不用日久所致,使得經氣不得上下相通,氣血不得運行周身,故見怕冷、麻木、肌肉痿軟等癥。若經筋出現損傷,則其絡屬的臟腑功能也受影響,出現相應的臟腑病[2]。治療時遵循“視而泄之,此所謂解結也”,解結即“以通為用”,通過破、解、散等方法松筋解結,恢復經筋運行氣血的作用,以奏“通則不痛”之效[3]。導師在臨床診療中,不僅僅是從局部筋結點進行辨病治療,而是從整條經筋的循行所結出發,如膝骨關節炎的患者,當局部治療效果不明顯時,考慮是否是足三陰、足三陽經筋循行所結的其他部位出現了病損,常從踝關節、腰臀部或髖關節、恥骨聯合等經筋結聚處著手治療。因此,“以痛為腧”不只局限于某一部位,而是整體審查,因發知受,充分發揮經筋理論在臨床治療中的指導作用。
1.1.2 陰陽平衡
世間萬物皆分陰陽,陰陽互根互用、相互對立轉化,背為陽,腹為陰,陽損于外,陰結于內。從經筋的循行來說,“足太陰之筋,......其直者,......結于髀,聚于陰器,其內者,著于脊......”,“足厥陰之筋,......結于陰器......”,“足少陰之筋,......結于陰器......”,由上可知,足三陰經筋均結于陰器、散于腹部,任脈為陰脈之海,足三陰之經氣皆與任脈相通,分布于人體軀干與四肢陰面[4]。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諸筋為機體約束骨骼、調節肢體運動,若陽氣不足無以溫養經筋,使經筋失于柔韌有力,則難行“主束骨、利關節”之效,故見關節屈伸不利等癥[5]。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陽氣,且可上行于腦,腦為元神之府。任脈為陰脈之海,貫通三焦,調節一身之氣,可輸布氣血津液以養元神。任督二脈同起于胞中,為陰陽二脈之海以總調一身陰陽。督脈者,起于小腹……入循膂,絡腎,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進一步說明,任督二脈經氣相通,在生理、病理及治療等方面都具有協同的作用。若督脈發生病損,陽氣不得溫煦,久則陽損及陰,可致陰筋發生攣縮、粘連、瘢痕,經氣通行不利,導致機體前后陰陽失衡,陰盛則收引,是造成脊柱后凸畸形的主要原因[6]。故針刀松解任脈經筋主要是通過松解筋結點達到機體平衡,實現“陽平陰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狀態。
1.1.3 從“形、氣、神”三個層面出發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淮南子·原道訓》寫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7]”。說明三者是構成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形即可視可觸的有形實體,如肌肉、筋骨、臟腑等;氣則指充斥于機體,運動不休的特殊物質;神則為精神意識、行為活動的主宰[8]。而在恩師看來,針刀治療過程中的“形”,是指通過針刀松解療法,緩解肌肉、韌帶的緊張攣縮狀態,解除病變部位對其周圍肌肉、韌帶、骨骼的牽拉,從而加強進機體的自我調節修復功能,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促進生理功能的恢復。有研究表明[9],針刀療法可以促進軟組織的修復與重建,有利于組織或關節功能的恢復。“氣”則是在“形”的治療基礎上,通過松解局部粘連、瘢痕、條索等,解除對所屬經筋的卡壓,消除對局部神經、血管的壓迫,以改善局部血液達消炎止痛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10],針刀療法可以抑制機體的炎癥細胞因子的生成,減少對組織或功能的損傷。“神”則是指通過“形、氣”層面的治療基礎上,結合經筋理論指導在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的筋結點進行治療,達到理筋散結、調和陰陽、運行氣血、濡養筋骨目的。
任脈經筋起于小腹胞宮,向前上經陰器、恥骨聯合中點,上經腹部,沿前正中線上行,經胸部、咽喉,上行環繞口唇,交于督脈。
以“關為筋之阻,骨突筋所結,結為痛之根”為尋找筋結點的依據,可知經筋循行所過處的關節、骨突易出現筋結點,即內收肌在恥骨上支、恥骨嵴、恥骨梳附著處,腹股溝韌帶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附著處,腹肌、胸大肌、胸鎖乳突肌、胸骨甲狀肌、胸骨舌骨肌等在肋骨、胸骨附著處。其病可見腹痛腹瀉、胃脘部疼痛、惡心嘔吐、便干等消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小便頻數或不利等泌尿系疾病,胸肋部疼痛、胸悶氣短、心悸心慌等心胸疾病及慢性咽炎、失音等咽喉病,還可見腰脊酸痛,屈伸活動受限等。
足太陰之筋起于大趾內側,上結于內踝前,直行上絡于膝內側,經髕骨內側面向外上斜行,結于髂前上棘,聚于陰器,上經腹部,結于臍,向上結于胸肋。
根據上述定點依據,其循行所過的諸肌起止處,伸肌支持帶與距腓韌帶交界處、膝內側副韌帶處、恥骨聯合、胸肋處易出現筋結點。故臨床可見足大趾內側、內踝前、脛骨內側及膝內側、腹股溝區、髂前上棘、胸肋處的攣急疼痛,脾胃、月經及泌尿類疾病,甚可見腰髖部的疼痛。
足厥陰經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結于內踝之前,上沿脛骨,結于膝內側,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
根據上述定點依據,其循行所過的諸肌起止處,伸肌支持帶與距腓韌帶相交處、膝內側、恥骨聯合易出現筋結點。臨床可見足大趾、踝前及下肢內側疼痛,陽痿、月經不調等癥,若出現髂腰肌、豎脊肌等損傷,可見腰腹部疼痛,酸軟無力,腳踝、足跟疼痛等癥。
足少陰之筋起于足小趾,足太陰之筋并行,散于足底,向上斜行經內踝下方,結于足跟部,后與足太陽經筋相合,向上結于膝內側,向上沿大腿內側上行,經恥骨下支,上結于陰器。
根據循行,其常見筋結點:跖趾關節的關節囊、趾長短屈肌腱、踝關節周圍的腿滑液鞘,上下支持帶、踝橫韌帶等處,腓腸肌肌腱、膝部鵝足囊及結于恥骨下肢的諸內收肌等處。其病可見跖趾關節、內踝及足跟、膝內側疼痛、麻木,向上可見大腿根部、腹股溝區疼痛,下肢外展時加重,腹痛腹瀉、痛經、月經不調、小便不利等癥,甚可見骶尾部疼痛、脊柱酸痛,活動受限。
囑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
①兩側腹股溝韌帶與股動脈交點旁開2公分,再向下2公分壓痛點處各定1點以松解腰大肌;②兩側恥骨結節上支處各定1點以松解恥骨肌;③恥骨聯合中點定1點。
局部消毒,戴無菌手套、帽子。
腰大肌點:先捫清股動脈與腹股溝韌帶,確定施術點后,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垂直刺入后,依次經過皮膚、淺筋膜,行疏通剝離2-3刀,刀下有松動感時出刀。
恥骨肌點:觸及恥骨結節,確定壓痛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垂直刺入,直達骨面后,行疏通剝離2-3刀,刀下有松動感時出刀。
恥骨聯合中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垂直刺入,直達骨面后,行疏通剝離2-3刀,刀下有松動感時出刀。
患者劉某,女,23歲,未婚,2019年12月10日初診。經期小腹部疼痛伴腰骶部酸痛2年,加重半年。患者訴2年前無明顯誘因,每逢經期出現小腹部疼痛甚痛引腰骶,得熱痛減,經量少,經色暗紅夾有瘀血塊,遂就診于當地醫院,行婦科彩超示:盆腔積液。給予藥物(具體不祥)治療,效果不明顯。此后每適經期,上述癥狀反復。近半年,經期小腹部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癥狀加重,小腹部冰涼,得熱痛減,經量少,經色暗紅夾有瘀血塊,平素手腳冰涼。初步診斷:痛經。針刀治療:臍下營解結術。
老師見解:該患者平素經行腹痛,經色暗且夾有瘀血塊,手腳冰涼等一派寒凝之象。 諸病源候論 云:“婦人經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沖任之脈。”婦女經期腹痛,多因氣血不足,風寒之邪客于胞宮,使得沖任經氣不通,不通則痛。而經筋理論認為任脈經筋起于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上結于恥骨上曲骨,上至腹部,與足三陰會于中極、關元,與足厥陰會于曲骨,且與沖脈同起胞宮,下出會陰,分支與其并行于脊柱前。故選臍下營解結術進行治療,是在任脈與足三陰經筋理論指導下進行定點,標本兼顧、攻補兼施,行調理沖任氣血之功、健脾補腎疏肝之效,在臨床取得一定的療效。
導師王海東主任在臨床診治過程中,非常重視中醫經筋理論指導下的針刀辨位定點治療,同時結合中醫整體觀念和陰陽平衡觀點。導師認為,當患者所表現出的癥狀用現代醫學,例如肌肉的起止點、神經支配無法解釋時,我們應首先考慮到機體的整體性和陰陽平衡性。經筋理論指導下的針刀治療,不僅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還與現代解剖醫學相結合,為臨床診治擴大了范圍。通過針刀行疏通、剝離以解除粘連、攣縮消除高張力,從而促進氣血運行,以達緩解癥狀、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之效。今筆者特將導師在臨床上對任脈經筋解結術中的“臍下營解結術”的認識及臨床應用,舉典型病例加以闡述,以期為廣大醫者臨床診治過程中提供參考借鑒,希望能為廣大患者帶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