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泳卓,吳維民
(1.廣西醫科大學,廣西 南寧;2.廣西醫療器械檢測中心,廣西 南寧)
區塊鏈技術源于全球比特幣管理的一種記賬方式,早在2008年中本聰等人中首次提出區塊鏈的概念[1],區塊鏈基于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布式節點的共識機制讓數據可追溯、防偽造,在包括醫療衛生領域內越來越多的行業使用它。2018年5月20日,工信部正式發布《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文中提到區塊鏈產業的發展不斷的滲入到各個領域中,規模初步形成,在科技全球化的推動下,區塊鏈或將成為發展科技的重要支撐力量。醫療技術的發展在診療疾病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就目前的趨勢來看,現實生活中現代化醫療技術的應用比比皆是,如大數據的健康分析、可穿戴設備的健康監測、電子病歷等等。將區塊鏈的新興技術應用到醫院的管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醫療成本,提升醫院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對現代醫院管理模式創新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2]。
龐大的醫療數據如何進行有效的儲存對于目前的醫院是一個難題,一直以來,醫療信息不對稱是導致醫患關系錯綜復雜的重要原因之一,醫療信息流通不暢的原因在于醫療機構不輕易將本機構的醫療數據公開。不同醫療機構保存了大量的居民健康數據、藥品來源信息、電子保單等敏感信息,數據不能有效的共享,導致不同地域醫療機構、藥企難以獲取用戶健康的真實信息,這些障礙一方面導致了醫生無法完整獲知患者的既往史,從而增加了診斷難度;另一方面增加了藥企對用戶、醫生、醫療機構提供信息的判斷難度,對藥品價格定制不合理,這些障礙加大了“看病貴,看病難”的局面。區塊鏈中的RFM模型(用戶行為分析模型)規則,可以讓不同的醫療機構對患者的醫療數據向上傳輸,進行存儲、管理、實時上傳和共享,自動篩除無關的、偽造的數據,以增加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這些有效的醫療數據可以為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就診時提供良好的保障,醫療機構還可以提取需要的患者醫療數據,幫助醫生做出合理的診斷,減輕過度醫療,保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治療方案。
區塊鏈是由無數個分布式節點組成,交易數據在不同節點之間交換時須進行加密和自檢,按照既定運行規則下進行交換和管理,一方面保證交易數據在眾多的對等節點中有效、真實,另一方面能夠進行數據自檢。因為數據具有敏感性的特點,在現實應用中,需要通過結合傳統的各類加密算法、限制發布技術、復雜的權限控制,更好滿足患者醫療數據的隱私需求[3],避免被某個醫院或者第三方機構保存,對于未授權的患者醫療數據,進行保密處理,保證患者的信息不被泄露。區塊鏈的這些明顯的優勢,可以有效的填補傳統醫療數據信息系統的數據低安全性、易被更改、合法性差等漏洞。
完善的醫院信息系統是醫院現代化發展重要保障,科學、高效的現代化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可以讓醫院的管理更規范化,也可以為醫院負責人在決策時提供科學的數據。借助區塊鏈的大平臺,將患者的信息、病歷、處方、醫保報表等數據進行信息化處理,整合繁復的醫療數據,上傳至去中心化數據庫。通過區塊鏈的數據庫系統,可以比較每月、每年入院人數、住院天數、費用總數、統籌費用,加快計算出患者的次均費用、人次人頭比、住院均日費用,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醫保費用控制措施,提高醫院經濟效益,減少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讓醫院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當前各醫療機構之間的業務系統是封閉,醫療機構在請求醫療數據共享時,需要進行嚴格的程序審批,這些“數據壁壘”阻礙的醫療數據的流通。完善、透明、安全是區塊鏈數據的特點,醫療數據的共享互認是區塊鏈技術重要應用的領域,區塊鏈數據的側重點在于不同的醫療集團數據共享[4],破解醫院間的“數據壁壘”,同時保留數據的可追溯,實現數據共享。與中心化的數據存儲不同,區塊鏈上的任何數據信息在某一運行規則下分布于每一個節點,讓數據真實可靠且透明。在衛生服務領域,區塊鏈能夠實現各醫療機構患者醫療數據跨醫院,甚至跨地區就診信息共享互認,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就診時無需攜帶大量的傳統診療材料,如手寫病歷、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只需攜帶通用就診卡,即可讓醫生了解患者的就診史,為患者帶來更便捷的就醫體驗。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探索醫療機構處方數據上鏈并授權共享,患者可以就醫生開具的醫藥處方,到就近的藥店選購藥品。醫療數據的互認將成為發展趨勢,很好的減輕了患者的看病負擔。
電子病歷具有易存儲、易管理、可共享的特點,在醫療機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發展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必經步驟,也是建設智慧醫院必然趨勢。截止到2016年,超過10%的患者紙質記錄醫療數據已經轉化為電子存儲的方式,這數據相比于2008年增長了90%[5],可以看出紙質病歷正在逐步向電子病歷過渡,相信不久的將來電子病歷會逐漸取代紙質病歷。目前,如何解決電子病歷容易被篡改、丟失、記錄不完整等問題,是醫院邁向病歷電子化的一道坎,此時區塊鏈應運而生,借助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特點,以結構體的形式將封裝后的關鍵信息錨定在區塊鏈的主鏈上,以有效的解決電子數據容易被篡改的難題[6],一方面能夠避免電子病歷被更改,還可以保證數據實時更新,減少長時間存放導致電子病歷丟失等情況的出現,通過分布式賬本鏈接醫院藥房、門診部、檔案室等各部門,可以隨時調取電子病歷來診斷疾病,可以大大提高醫生的就診效率。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2019年正式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區塊鏈的發展提供了法律的依據,加快區塊鏈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體經濟。智慧醫院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區塊鏈真實、可追溯的醫療數據儲存給智慧醫院提供了信息支撐,區塊鏈將通過診療前、診療過程中、診療完畢后的診療全過程記錄并實時上傳數據,醫院可以根據區塊鏈下載完整的診斷病史記錄,為后續采用的醫療服務提供完善的參考依據,這樣的銜接技術不僅能提高醫療質量和診療效率,還能降低醫療成本,對提高醫院的綜合競爭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7]。同時區塊鏈還能將醫院、保險公司、藥品提供商三者進行整合,讓醫療信息更加透明化,降低醫療欺詐、騙保的發生,進一步提升患者就醫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
異地醫保結算可以受益于區塊鏈上存儲的記錄的透明性、去中心化、不變性和可審計性[8],區塊鏈記賬式分布的數據實時更新,使得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之間信息互通互共,解決了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信息不通暢、信任缺失、理賠周期過長等難題[9]。通過信息的共享,患者無需攜帶大量的參保證明材料,讓信息多跑腿,患者少跑腿,減輕患者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加快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的進程,提高理賠效率,為異地就醫的患者帶來真正的便利[10]。
區塊鏈始終保持最新的去中心化數據庫可以給醫療領域帶來許多優勢,諸如老年人的健康護理、慢性疾病的管理等醫療過程是預定的應用領域[11],在這些領域中,區塊鏈技術可以創造附加值,醫療機構通過區塊鏈下載所需的患者健康數據,醫療專家、家庭醫生、健康護理師等綜合利用這些數據,分析患者在既往病史中涉及的敏感醫療信息,如外科手術史、藥物過敏史、身體存在的植入性醫療器械等,這些信息的整合可以讓醫生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以便于做出更好的診療方案。
區塊鏈為所有醫療利益相關者提供了對最新治療信息,透明且清晰,患者和醫生結合在一起的醫療保健生態系統,改善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同時解決了醫療效率低的問題[12],醫生使用最新的醫療技術,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區塊鏈的數據庫記錄了全球范圍內大量的健康應用程序和健康可穿戴設備導致大量數據[13],通過這些數據的記錄,可以分析出使用者目前的健康狀況和未來身體變化的趨勢,形成患者的健康風險評估,這樣既能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又能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
傳統的藥品追溯是采用藥品生產企業自溯系統和使用第三方平臺,這些封閉的系統致使藥品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難以保證,加上藥品生產企業追逐利益最大化、商業機密等原因可能會驅使其上傳虛假藥品信息、修改藥品有效期等,這些漏洞讓患者難以辨別藥品的真假,假藥或不合格藥品的使用可能給患者帶來用藥安全的隱患。“區塊鏈+藥品追溯”系統是藥品供應鏈管理的新型應用領域,尤其是在藥品供應和制藥行業中[14],區塊鏈的“人人記賬”式分布、可信任性、數據真實等優勢可以讓藥品信息公開透明,易監管且數據不可偽造,實現商業隱私保護,更好的對藥品進行追根溯源。
區塊鏈還能檢測處方藥欺詐,分布式記賬的區塊鏈記錄著所有利益相關者(藥品生產商,提供商,醫生,患者和藥劑師)每筆藥品處方交易[15],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區塊鏈下載并分析交易記錄,檢測他們任何一方是否存在對處方的任何更改或惡意修改的行為,保證藥品供應的安全。
目前我國居民的就診現狀是“三級醫院門庭若市,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大型三甲醫院集中的當地的優質醫療資源,而基層醫療資源匱乏,這些就診現狀不斷的加劇“看病貴、看病難”的局面。遠程醫療可以很好的將城市優質的醫療資源輸送到鄉村、社區等基層醫療機構,實現專家與患者、專家與醫務人員之間異地“面對面”的會診,但由于目前各醫療機構之間的患者醫療數據處于被授權才能查看,而且患者的既往就診史數據零散的分布于不同的醫療機構,使得遠程專家沒能夠很好的了解患者病情,難以做出合適的治療方案。借助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庫,收集和存儲著患者的健康數據,并共享到各個醫療機構,各醫療機構可以下載利用這些患者數據,幫助醫生和患者實現遠程醫療。
區塊鏈還能夠使優質醫療信息的上下貫通,不斷向縣級、基層醫院傳遞最新醫療信息,提高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破除數據保護、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壘,吸引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資源下沉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