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暉,姜英澤,黃永生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心衰是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損傷引起心臟結構或功能變化,導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已經逐漸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癥[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冠心病,高血壓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心衰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2],中國35~74歲人群慢性心衰患病率為0.9%,其中男性0.7%,女性1.0%,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農村(0.8%),住院心衰患者病死率為5.3%。
心衰在中醫中并無明確之病名。心衰一詞最早見于《脈經·卷三·脾胃部第三》書中記載“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3]?!薄妒備洝ば呐K門》一書中記載有“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4]?!薄督饏T要略》中亦有“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從心水病的癥狀說起[5]。古籍中雖提及心衰一詞,但并非現代醫學之心衰。心衰屬于中醫“心水”、“心脹”、“赤水”、“怔忡”、“心痹”“胸痹心痛”等范疇。現代醫學治療心衰主要依賴傳統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和β受體阻滯劑[6],難以徹底治愈。近年來,中醫藥在心力衰竭領域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優勢和進展,為心力衰竭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7]。黃永生教授臨床應用加減救心湯治療心衰,收效頗佳,現將其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心衰之病,體用具損,氣血陰陽虛衰,臟腑功能失調,心失所養,心血不運,血脈瘀阻。心衰為心之氣力衰竭,故病位在心,與肺、肝、脾、腎均密切相關。病理性質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包括:氣虛證、陽虛證、陰虛證。標實包括:血瘀證、痰濁證、水飲證[8]。
黃老師認為心衰之疾多為心病日久所導致,亦有肺、腎之病久而及心者。其病機為心腎陽虛,肺肝血瘀。久患心疾,導致心氣內虛,心陽不足,久而久之則心力乏竭,心氣虛衰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血行不暢,引起瘀血內阻,阻滯于肺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出現咳嗽、氣喘等病象。同時久患肺疾也可影響心?!爸T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心主血與肺主氣即是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胺纬倜}、主治節”能促進心行血,使得血液正常運行,即符合于“氣為血之帥”。而聯結心肺的中心環節在于宗氣,宗氣是由脾胃運化之水谷之氣與肺吸入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成,積聚于胸中之氣。宗氣具有貫心脈、司呼吸的作用,從而強化了血行與呼吸協調平衡。肺氣虛(或)肺失宣肅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出現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出現唇青、舌紫等瘀血之病象。心主血,肝藏血。人體的血液,生化在于脾胃,貯藏在于肝,并且通過心肺以運行全身。心血瘀阻,阻滯于肝則見脅肋下痞塊,阻滯于脾則見納差。久患腎疾亦可影響于心,心與腎在生理上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包括水火既濟,君相安位。水火既濟:心火須下降于腎,以資腎陽,則腎水不寒,腎水須上濟于心,資生心陰,則心火不亢。君相安位:心火為君居于上位,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心陽才能充足。腎火為相居于下,為陽氣之根,神明之基,心陽盛則相火旺,二者相互影響。水火升降互濟,共同維持人體機能的平衡[9]。久患腎疾,導致腎體受損,腎陽虛損,下焦水寒不化,上凌于心,在上出現心悸、唇青等癥,在下則出現水腫、形寒肢冷,尿少等癥,同時命火不足,相火不發,君火失于相火之助,使心陽不足,心氣內脫,心動無力,導致血液行不暢,瘀血內阻而發為心衰[10]。
以上多種病因均可致心之體用具損,而致心衰。
基于以上對于心衰病機的認識,黃老師運用救心湯加減而治療。全方兼具溫陽益氣,扶正固脫,活血化瘀。藥物組成為:制附子,磁石,炒酸棗仁,山萸肉,桂枝,甘草,生龍骨,生牡蠣,高麗參(或人參),丹參,砂仁,降香,三七,莪術,黃芪,白術等。方中制附子大辛,大熱。溫陽救逆。入手少陰經,通行十二經絡;主六腑沉寒,回三陰厥逆……真陽虛散幾脫,不宜輕用;引補氣藥,追復失散之元陽;引補血藥,滋養不足之真陰……[11]”《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有“附子味辛,性大熱,為補助元陽之主藥,其力能升能降,能內達能外散……而溫通之中又大具收斂之力,故治汗多亡陽(汗多有亡陽、亡陰之殊,亡陽者身涼,亡陰者身熱……涼亡陽者,宜附子與萸肉、人參并用;熱亡陰者,宜生地與萸肉、人參并用)……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補益也[12]?!绷砑痈啕悈?、龍骨、牡蠣、磁石、酸棗仁、山萸肉、桂枝、甘草,此為參附龍牡救逆湯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化裁而來,共奏收斂浮越之火,鎮心安神,潛鎮浮陽,收斂元氣,固澀養陰之功。固澀救脫尤以山萸肉為重,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記載:“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因得木氣最厚,收斂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治肝虛自汗,肝虛脅疼腰痛,肝虛內風萌動;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13]?!睆堝a純認為人之元氣將脫,皆脫于肝,從肝氣虛論脫證;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14]。故盛贊山萸肉救脫之功。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人身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山萸肉為救脫第一要藥[15]。丹參、砂仁、降香、三七、莪術,此為丹參飲變化加減而來。重用丹參活血化瘀止痛;降香、砂仁調氣暢中,三七、莪術更能治瘀血積久過堅硬者,數藥相協,能使氣血運行通暢,氣調血和,疼痛自除。黃芪甘溫,入脾、肺經,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止汗,又具養血之功,且通過補氣又有助于生血,補氣又可行血,氣行則血行。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被前人譽為“脾臟為補氣健脾的第一要藥。”張錫純謂其“性溫而燥,氣香不竄,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與涼潤藥同用,又善補肺;與升散藥同用……與滋陰藥同用,又善補腎;為其具土德之全,為后天資生之要藥,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臟,皆能有補益也[12]?!?/p>
患者,男,62歲,2019年7月24日首診,主訴:胸悶痛,氣短2個月余?,F胸悶痛,氣短,乏力,偶有心悸,口干,手足心熱,自汗,偶有盜汗,納眠可,二便調,舌邊尖紅,體青紫瘀暗,苔中后薄濁膩,中有裂紋,脈沉弦細。心電圖示:QRS額面心電軸左偏-32度。ST-T改變,偶發房性早搏。心臟彩超診斷提示:EF:33%,左房、左室增大,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左室收縮及舒張功能減低,二尖瓣、主動脈瓣輕度返流。中醫診斷:胸痹;西醫診斷:冠心病心絞痛,房性早搏,心功能不全。病機屬心氣(陽)虛衰,陰虛血瘀。治法:溫陽益氣,扶正固脫,活血化瘀。處方:制附子15克,磁石30克,炒酸棗仁30克,山茱萸120克,桂枝1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高麗參15克,丹參30克,砂仁10克,降香10克,三七6克,黃芪60克,白術10克,莪術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石韋15克。10劑,水煎服,1劑水煎取汁450mL,每次口服150mL,一日服兩次,早晚飯前服。囑咐其清淡飲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適寒溫,起居有常。
二診:2019年8月13日。服上藥諸癥好轉;胸悶痛,氣短,心悸,乏力,手足心熱明顯改善,口干消失。尚有自汗,盜汗。納眠可,二便調,舌邊尖紅,體青紫瘀暗,苔中后薄濁,有裂紋,脈沉弦細。心臟彩超示:EF40%,左心及右心增大,主動脈退行性變伴微量返流,主動脈彈性減退,二尖瓣及肺動脈瓣微量返流,左室收縮及舒張功能減低。處方:上方加水蛭10克,蟬蛻10克,僵蠶10克,上方去莪術、防風、川芎、石韋。10劑,水煎服,服法同前。
三診:2019年9月5日。服上藥;胸悶痛,氣短,乏力消失。手足心熱,自汗減輕,盜汗消失,咳嗽,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體青瘀暗,邊有齒痕,苔薄,脈沉弦細。心臟彩超示:EF42%,左心增大,主動脈彈性減退,二,三尖瓣及肺動脈瓣微量返流,左室收縮及舒張功能減低,左室假腱索。處方:上方高麗參加至25克。10劑,水煎服,服法同前。
四診:2019年9月19日。服上藥;手足心熱,自汗減輕,咳嗽,納眠可,二便調,舌淡體青瘀暗,邊有齒痕,苔薄,脈沉弦細。心臟彩超示:EF50%,左房、左室增大,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左室收縮功能正常低值,左室舒張功能減低。處方:上方加莪術15克。15劑,水煎服,服法同前。
五診:2019年10月16日。服上藥;自汗明顯減輕,咳嗽明顯改善,手足心熱減輕,余無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邊尖紅,體淡青,邊有齒痕,苔薄,脈沉弦細。心臟彩超示:EF54%,左房、左室增大,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左室收縮功能正常低值,左室舒張功能減低,主動脈瓣輕度返流。處方:上方去三七、莪術。10劑,水煎服,服法同前。囑咐患者此次處方服完后如無不適癥狀,即可停藥。平時注意清淡飲食,合理搭配膳食結構,北方秋冬較冷,注意保暖。調暢情志,適當運動,預防復發,定期檢查。
按語:本案例為中老年男性患者,胸悶痛,氣短2個月余,乏力,偶心悸,口干,手足心熱,自汗,偶盜汗,納眠可,二便調,舌邊尖紅,體青紫瘀暗,苔中后薄濁膩,脈沉弦細。表現為心氣(陽)虛衰,陰陽具虛兼血瘀,大有陰竭陽脫之趨勢。針對病機治以溫陽益氣,扶正固脫,活血化瘀,方用救心湯加減。一診后胸悶痛,氣短,心悸,乏力,手足心熱明顯減輕,口干消失。仍然有自汗,盜汗,守原方,加水蛭,蟬蛻,僵蠶增強散結通絡止痙之功。三診時,胸悶痛,氣短,心悸,乏力消失,自汗減輕,盜汗消失。說明陽虛得助,氣陰兩脫得固。守方加大高麗參用量。補益心肺之氣,心肺之陰,補氣養陰而不助熱。四診加入并加大莪術用量,配伍丹參,黃芪,西洋參等治體虛久瘀不消,以補消兼施。五診時,血瘀之病象已不顯,故去三七,莪術,仍守方繼服10劑以作善后。
因心衰之疾較重,故此病案歷時較長。但可以看出黃老師治病用藥平穩且靈活,辨證論治,隨證治之,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