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付笑笑
(新疆伊犁州奎屯醫院,新疆 奎屯)
子宮肌瘤屬于婦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中年女性是該疾病的好發人群[1]。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相關研究發現,子宮肌瘤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出現了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有研究發現,成年女性的子宮肌瘤發病率約為50%~60%[2]。目前,臨床上關于子宮肌瘤的具體發病機制還不明確,該腫瘤對性激素的依賴性較強,可能相關的因素包括基因突變、雌激素、環境因素等[3]。發生子宮肌瘤的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不規律、貧血等。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患者還可能失去正常的生育功能,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降低[4]。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方式。隨著微創技術應用的愈發廣泛,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等優勢,獲得了臨床醫者及患者的廣泛認可[5]。而隨著臨床上腹腔鏡子宮剔除術的廣泛開展,也導致了相關問題的出現,生育年齡患者的瘢痕子宮妊娠情況不斷增多,子宮破裂問題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研究就收治的52例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子宮破裂患者進行分析,對其發生的原因及診斷方式進行探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2例子宮破裂患者進行分析。對患者出現子宮破裂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患者子宮破裂的不同情況采取對應的治療方式。患者年齡為 23~39歲,平均(29.62±5.38)歲,妊娠為 24~40周,平均(30.26±2.82)周。初產婦有21例,經產婦31例。前次患者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情況:在52例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中,有31例患者為肌壁間肌瘤,有6例為黏膜下肌瘤,15例患者為漿膜下肌瘤;肌瘤位置位于子宮前壁的患者為38例,位于后壁位置的患者為9例,有4例患者肌瘤位置處于宮頸處,1例患者為前后壁處。52例患者的子宮肌瘤數量如下:34例患者為單發性肌瘤,9例患者存在2個肌瘤,6例患者存在3~10個肌瘤,有3例患者的肌瘤數量超過10個。本次收治的52例患者妊娠時間距離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時間不超過6個月者為27例,有18例患者的妊娠時間距離手術完成時間為6個月至1年,有4例患者時間超過1年低于2年,3例患者的妊娠時間距離手術完成時間超過2年。
收治的52例子宮破裂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破裂前僅出現了下腹隱痛、腰酸等癥狀表現,并未發現明顯的子宮破裂情況。有19例產婦在子宮破裂前出現劇烈的下腹撕裂性疼痛感或情緒異常煩躁、伴隨陰道出血等癥狀,有3例患者發生休克。為這些產婦進行胎心率的測量,發現有35例患者的胎心率超過了160次·min-1,有17例患者的胎心率測量結果低于120次·min-1。在收治這些發生子宮破裂的患者后,均為這些患者進行急診剖腹探查術,經查探,本次收治的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子宮瘢痕處破裂。其中完全性子宮破裂者有15例,不完全性破裂患者為37例。有9例患者的子宮破裂口超過了10 cm×5 cm,有4例患者的破裂情況累及宮頸,出現了陰道裂傷的情況。經診斷后,根據患者的子宮破裂情況不同及破裂類型、程度、性質、出血量的不同,為患者采取了對應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于出現休克狀態的患者,術前為患者輸血,做好術前準備。對于先兆子宮破裂者,應當對患者的子宮收縮情況進行及時的抑制,可以給予患者90 mL肌注哌替啶以及30 mL濃度為30%的硫酸鎂混合3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注射液進行處理,或直接為患者進行乙醚全麻注射處理。檢查所有患者的用藥情況,對于還在進行宮縮素滴注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立即為患者進行停藥,同時建立靜脈通道,為患者進行輸氧治療。做好所有術前準備工作后,再為患者開展對應的手術,應盡量選擇子宮修補術治療,若實在無法進行子宮修補術治療的患者,則采用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對于存在子宮破裂延伸較長的患者,則給予其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患者若同時伴隨著陰道撕裂的情況,則開展陰道裂傷修補術治療。在本次收治的5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采用子宮破裂修補術進行治療,26例患者采用全子宮切除術治療,5例患者采用次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有4例患者同時行陰道裂傷修補術治療。
經過對癥的治療干預后,52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于治療后1周痊愈,有2例患者由于受到感染造成傷口愈合時間延長,所有患者都在15 d內痊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患者的住院時間為 8~15 d,平均(10.52±1.16)d。
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臨床上子宮肌瘤術逐漸向著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保留子宮的方向發展[6]。隨著臨床上生育前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人數的增多,也就造成了許多術后能再次進行正常妊娠的女性人數增加,臨床上術后妊娠子宮破裂的發生率增加[7]。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下,雖然這種手術屬于微創手術,較傳統手術下,該種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創傷明顯少了很多。但由于患者的病灶部位較為特殊,經過手術后,子宮留有薄弱環節,而當患者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至妊娠后期時,其子宮會出現脹大的情況。在妊娠的過程中,會逐漸增大子宮壁所承受壓力,而行手術后或多或少都會留下瘢痕,在原瘢痕處,可能由受壓而引發子宮破裂。子宮破裂是產科分娩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若患者一旦出現了子宮破裂的情況,通常會出現短期內大量出血的情況發生,容易造成患者休克,對患者及腹中胎兒的影響巨大。經過對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分析,推測影響子宮破裂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術中情況。在術中為患者進行腹腔縫合時,可能由于該種縫合難以按照層次對合,這就導致縫合后的子宮肌層存在局部的薄弱位置,當壓力增強時,薄弱點容易承受不住壓力而導致子宮破裂。在手術過程中,若將電凝過度使用,導致子宮邊緣組織對合欠佳,就容易導致子宮破裂。②肌瘤情況。患者術后子宮肌層的恢復主要受到子宮肌瘤生長部位、子宮肌瘤的具體數量以及患者的個體差異的影響。若患者的肌瘤分布較散、數量較多,在為患者開展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時給患者造成的創傷就越大,而留下的子宮薄弱點也就越多,患者術后發生子宮破裂的風險也就相應越大。③術后切口的影響。受縫合方式、手術操作方式等方面的影響,都會造成患者術后的瘢痕出現程度不一的缺陷,而當瘢痕發生重度缺陷的情況時,就可能造成切口裂開,導致子宮破裂。目前治療子宮破裂的方式較多,主要與患者的子宮破裂程度、類型以及性質等方面有關。包括子宮全切術、子宮裂口修補術、子宮次全切術。若能盡可能地保留患者的子宮,手術時則盡量不選擇子宮全切術,這種手術不僅會導致患者正常的生育功能喪失,在手術過程中也會有較多的出血,手術危險性相對較高,因此在盡可能不必使用子宮全切術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其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出現子宮破裂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患者子宮破裂的不同情況采取對應的治療方式。在5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采用子宮破裂修補術進行治療,26例患者采用全子宮切除術治療,5例患者采用次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有4例患者同時行陰道裂傷修補術治療。通過對癥的治療方式,52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于治療后1周痊愈,有2例患者由于受到感染造成傷口愈合時間延長,所有患者都在15 d內痊愈。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容易導致子宮存留薄弱環節,導致產婦易發生子宮破裂的風險。臨床應根據患者子宮破裂的具體情況,選擇對應的手術方式,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