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杰,盧雅倩,曹江勇,李鞠
(1.廊坊市中醫醫院,河北 廊坊;2.天津中醫藥大學 碩士研究生2017級,天津)
中醫是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一種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學科[1]。通過長時期的發展與實踐,中醫已逐步形成具有系統性醫學理論體系,具有自身特點的醫學。中藥即是以傳統中醫藥理論進行采集、炮制、說明使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2-3]。本次研究即旨在通過研究中藥性狀鑒定與藥性理論的相關性,為后續提升中藥理解,提升中藥合理應用水平,保障臨床效果提供參考。
中藥所包含范圍甚廣,不僅產地遍布我國各地,其形狀、劑型、炮制方法均不盡相同。中藥為保證治療效果,在藥材的產地選擇、采集方法和時間、炮制等均有較為嚴格的規定[4]。其中產地是藥材質量覺得性因素,如寧夏枸杞、青海大黃、東北人參、山西黨參等。而采集時間,決定了藥材是否處于療效的最佳時期與毒副作用的最小時期。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對藥材進行性狀鑒定,以確定藥品的實際功效與應用方法。
藥性主要指藥材自身所具有的若干特性預作用,并包含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所有性質與性能。而中藥藥性理論即是研究重要的性質、性能以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是我國中藥理論的核心。通常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有無毒性等。四氣即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可稱四性。藥材的四性主要反映藥物對于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主要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用于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五味主要指藥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不同味道亦可表示藥物的不同治療作用,部分藥物還可具有澀味或淡味;歸經則主要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后,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是某種藥物對于某些臟腑經絡存在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于此種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各種藥物的歸經各不相同,其對應的治療作用亦不相同[5-6]。升降浮沉則主要指藥物作用的趨向。升指藥物的上升趨向,降指藥物的下降趨向,浮主要指發散上行,沉主要指藥物的瀉利下行。升浮藥物具有上行向外、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通常情況氣屬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具有升浮作用;通常情況氣屬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具有沉降作用。花、葉、質輕的藥物大多為升浮,種子、果實以及質重的藥物,大多為沉降;毒性則是藥物偏性的一種,通常情況,中醫將藥物的毒性分為4種,即有毒、小毒、微毒和無毒[7]。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入藥部位為花蕾,偶帶初開的花,夏初花開放前采收,干燥。干燥后色澤為黃白色或綠白色,(貯久色漸深)偶帶初開的花。其味淡、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同等種植條件下,金銀花的青綠花蕾,含量測定其綠原酸、木犀草素均高于黃白色或綠白色的花蕾,但其苦味重、芳香之氣弱,與傳統氣味相去較遠,且芳香之氣未形成。開放的金銀花,味已成,而氣已失。其含量檢測指標較將開的花蕾顯著下降。結合金銀花的傳統功效,綠花苦寒之性過重,而易出現伐胃傷陰的可能,且芳香之氣未成,則疏散之力不足。
國家標準規定桑椹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成熟果穗,應在4~6月果穗紅熟時采收,曬干或略蒸后曬干。而目前市場上的部分桑椹其藥材性狀并未完全達到中醫理論對于桑椹的藥材性狀規定,主要為未成熟的桑椹,其典型特點為果肉少,味酸澀,色黃白或略帶青色,此種桑椹患者服用后,可能由于其自身藥性未能達到成熟桑椹的藥性,從而在實際藥材效果上出現偏差,輕者導致中藥藥效減弱或失效,影響整體治療效果。桑椹具有有益腎臟、固精之功效,并且長期服用,對于患者的發色有黑化效果,且可起到明目的效果。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通常于秋季采挖,通過除去塊根的蘆頭、根須以及泥沙,即可鮮用或炮制后使用。通常中藥材所使用的地黃可分為鮮地黃、干地黃與熟地黃三種。地黃在加工的過程需要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需要經過發汗。熟地黃,經反復蒸曬之后色黑如漆,味甘如飴,成分和氣味均發生了變化,藥性由涼轉溫,功效由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轉為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連翹為木犀科職務連翹的干燥果實。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采收,除去雜質,蒸熟,曬干,習稱“青翹”;果實熟透時采收,曬干,除去雜質,習稱“老翹”。連翹通常生長在陽光充足、土地深厚肥沃的地區,中醫用藥中,連翹有青翹和老翹之分,青翹主要在9月上旬,連翹初熟,果皮呈青色時采下,通過沸水煮或蒸籠內蒸0.5 h,取出曬干即可,老翹則主要在10月上旬,果實熟透變黃,果實熟透變黃,果殼裂開時采收,通過曬干、去籽、去雜質等工序加工后即可入藥。一般認為青翹初熟色青,清熱解毒之力較強;老翹因其受過霜殺,峻烈之性減弱,凸顯其質輕透散之力,從而長于透熱達表、疏散風熱之功效。
化橘紅來源于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層果皮。前者習稱“毛橘紅”,后者習稱“光七爪”“光五爪”。又以化州柚作為傳統道地藥材。夏季果實未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后,將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壓制成形,干燥。化橘紅目前市場均認為毛橘紅質優且價高。而此問題亦值得商榷,主要由于目前市場存在的毛橘紅大多為“胎橘紅”,為化州柚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實未去除部分中果皮的整果干燥而成。結合蕓香科柑橘屬的其他藥材的情形,胎橘紅往往未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且苦味重,可能存在類似枳實的破氣之力,而出現傷正氣的情形,若醫師誤將胎橘紅作為毛橘紅入藥,可能由于二者藥性相差甚遠,導致此副中藥喪失其本身藥性,影響治療開展,甚至損傷患者身體。而近成熟的外果皮加工的化橘紅理氣寬中藥性平和許多,因此亦提示,化橘紅的藥性與性狀具有較大關聯,需在實際使用中、通過中藥性狀鑒定,指標測定結合臨床觀察,以保證藥材藥性和臨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
川貝為多基原的中藥。就商品規格松貝、青貝做探索。松貝和青貝屬于不同生長時期的產物,初生時為松貝,而第二年或第三年生長則長成青貝,不同基原其大小差異比較大,以暗紫貝母的最小。傳統認為川貝以松貝最佳,價格最為昂貴,除了本身稀少之外,其潤肺的功效亦最佳。結合生長特性及氣味特點,即味苦、甘,性微寒,生長時間越長,由松貝長為青貝,代謝積累產物如西貝母堿等生物堿越多,其苦味就越重,表現為苦味上升而甘味下降,導致貝母的散結作用可能加強,而潤養的作用可能下降。川貝以“西貝堿”作為其含量測定指標,檢測結果亦表明青貝指標顯著高于松貝,而過去認為藥性較弱的爐貝則含量更高,由此證明貝母的藥性與其性狀有較為緊密的聯系,不同貝母的生長時間、代謝產物累積量等,均可能導致貝母的實際應用效果有差異,從而影響中藥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黃芩為“肺經專藥”“保胎要藥”,在臨床應用上有枯芩與子芩之分。黃芩之宿根中空,外黃內黑,習稱“枯芩”在古代別稱“腐腸”“爛心肺”為野生或栽培時間久的黃芩,主泄上焦肺熱;其子根內外皆鮮黃,質量最佳,習稱“子芩”“條芩”,現為人工栽培品,質堅實而硬脆,主用于小腸之熱盛。枯芩體輕主浮善清肺熱,主治熱痰咳喘為優;子芩質重主降,善清胃腸火邪,主治胃腸濕熱泄痢及血痢效果好。枯芩、子芩均為黃芩的不同規格,與其種植時間有關,但其實際入藥的功效具有較大差別,證明在實際應用中,中藥材的種植及不同性狀可能影響其藥性,從而導致其使用方法與適應證出現變化。
據多種藥材不同性狀及其藥性分析后可知,不同性狀的藥材,其藥性在一定條件影響下,可發生較大變化,從而影響藥材的主要功效與使用方法。其變化主要與種植過程、藥用部位、采收季節、生態環境、加工炮制方法、貯藏時間條件以及劑量大小等因素有關,如能適時掌握關鍵,善于利用這些可變因素,即可合理利用藥材,提高療效、增強藥材品質。均可促進中醫臨床進一步提升藥物的使用效果,充分發揮中藥治效,保證患者更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同時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