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華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廣東 佛山)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嚴重狹窄基礎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堵塞血管或腦血栓形成導致顱內血液循環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1]。缺血性腦卒中占所有腦卒中的70%,已成為我國致死、致殘的第一大原因[2-3]。流行病學發現,全球范圍內每年新發1500 萬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3 患者死亡,1/3 患者遺留永久性殘疾[4-5]。缺血性腦卒中急性發病居多,治療上以機械取栓和靜脈溶栓治療為主[6],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錯過時間窗而遺留后遺癥,主要表現為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言語障礙、吞咽困難、便秘等[7],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8]。因此,尋找一種缺血性腦卒中的輔助治療方法以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以及降低致殘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針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具有獨特的療效[9]。筆者多年來使用針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積累了一定的臨證經驗,現將筆者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病機和針灸治療的見解綜述如下。
《醫門補要》曰:“人至老年,未有氣血不虧者。”《雜病源流犀燭》云:“人至五六十歲,氣血就衰,乃有中風之病,少壯無是也。”《內經》則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年老體弱,正氣逐漸虧虛,臟腑衰弱,陰陽失調,氣、血、陰、陽不足,主要為氣虛。脾胃虛弱,不能化生血液,腦髓失養,發為卒中。腎元耗損,陰陽失調,陰虛陽亢,陰不制陽,肝陽上亢,發為卒中。
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肺主治節,脾、腎、肺臟腑功能衰弱或失常,則水濕不能運化,聚為痰飲,血脈凝集,氣血運行不暢,痹阻心脈,發為腦卒中。而血脈痹阻,加重津液輸布和轉運障礙,痰濁愈發加重,二者形成惡性循環,致疾病纏綿難愈。《醫林改錯》云:“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提出了氣與血的關系。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依附血而耐以生存,血依賴氣的運行推動才能循環周身。氣虛不能行血,血行不暢,因虛致瘀,痹阻腦脈,或氣滯不能行血,瘀阻阻滯,痹阻腦脈,發為中風。痰濁與瘀血膠結,痹阻腦竅,郁而化熱,化火成毒,煎灼津液,耗傷正氣。痰、瘀、火是中風的重要病理基礎,風邪客絡則是中風急性發作的誘發因素。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外感風邪,客于腦脈。毒、熱、瘀、痰膠結,熱極生風,血脈攣急。或正氣不足,氣血陰陽虧虛,虛風內動。血不能載氣,氣無所依則逆亂生風,內風、外風相合,攜火、痰、瘀上擾,痹阻腦竅,發為中風。
雖然缺血性腦卒中為本虛標實之病,但急性期為標實為主,主要是風、火、痰、瘀痹阻腦竅,阻礙氣血運化,腦髓失養。恢復期和后遺癥期虛實夾雜,脾腎虧虛,氣血陰陽不足,腦竅和四肢失養。氣虛不能行血,致痰、瘀、毒熱潛伏腦竅,遇氣候或情志等引起風邪內侵,而再次發生中風。
中風急性期,風、火、痰、瘀閉塞腦竅,神氣不得宣發,導致患者神昏失語,半身不遂[10]。此時治療以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為主。因為針灸介入治療越早,患者的神經缺損功能改善效果越好,因此要把握好時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取穴上主要以內關(雙)、水溝、百會、印堂、上星、合谷、外關、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神庭、天池、陽池等穴位為主。操作時需要保證相應穴位的刺激量,如內關穴施以大幅度低頻率的捻轉提插相結合的瀉法1min,水溝穴應向鼻梁方向斜刺45°同時施以大幅度快頻率的捻轉提插的瀉法,印堂穴向鼻梁方向平刺并行提插捻轉瀉法。
中風恢復期患者神志清醒,神氣逐漸恢復,此時應該激發神氣并加強神氣對人體的統帥[11]。取穴主要以下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少海、合谷、太溪等穴位為主,操作時必須行大幅度的提插捻轉瀉法使上述穴位具有“竄、動、抽”等針感。隨著神氣宣發,肢體功能逐漸改善,此時治療應以扶陽抑陰為主要治療原則。“陰屈陽伸”,“陰”主肢體肌肉的屈曲,而“陽”主肢體肌肉的伸展。中風患者主要表現為肢體屈曲攣縮,伸展廢萎,因此需要改善患者肢體的伸展運動。且風邪為陽邪,易襲陽位,針刺陽經可以祛風散邪。《素問》曰:“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穴上以陽經穴位為主以促進患者肢體伸展,主要以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命門、腰陽關、外關、合谷、中渚、后溪、環跳、風市、伏兔、梁丘、足三里、豐隆、懸鐘、風府等為主。
中風后遺癥期肝、肺、脾、腎虧虛,正虛為本,痰、瘀、毒為標,痹阻腦竅,故治療上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扶正主要選擇肝、肺、脾、腎經絡上的穴位,如三陰交、列缺、足三里、中脘、氣海、關元、上脘、下脘等穴位。后遺癥期患者遺留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言語障礙,并且出現吞咽困難、睡眠障礙、心理障礙、便秘等并發癥,必須對此加以選穴針灸。如合并睡眠障礙患者,可選擇緣中、神門、交感、耳尖、肝、腎、皮質下、心、癱瘓等穴位進行針灸或耳穴壓豆[12]。合并失語或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可加以點刺金津、玉液。遺留口角歪斜患者,可選擇人中、頰車、迎香等穴位針灸[13]。
針刺的方法有頭針、體針、電針、腹針、舌針、刃針等針法,在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同時可同時配合梅花扣刺、康復運動、艾灸、刮痧、穴位注射、穴位按摩、中藥外敷、中藥沐足、中藥中頻離子導入等方法以提高療效,更快促進患者康復[14]。
針灸可以減輕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損傷,抑制細胞凋亡,促進腦組織中BDNF 基因的表達,調節海馬組織中的cAMPPKA-CREB 信號通路,減少自由基的產生,減輕神經炎癥和脂質過氧化損傷,改善大腦氧代謝,從而發揮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目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