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穎,李瑛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說文解字》言:“毒,厚也,害人之艸”,指“毒”是一種藥性和氣味都很強烈的草藥。《辭源》載:“毒”的本義有三:惡也,寒也;痛也,苦也;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可見,“毒”的發展引申含義較多,中醫學中“毒”的含義也十分廣泛:一泛指藥物或藥物屬性,如《素問》言:“毒藥攻邪”,《神農本草經》載:“藥性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二指治法,如解毒,祛毒,攻毒;三指病證名,如瘡毒,溫毒;四指病因病機,如瘀毒,蟲毒,火毒;五為虛詞,“毒”無特殊含義,如濕毒下注,病因就是濕邪[1][2]。
《金匱要略心典》載:“毒,邪氣蘊結不解之謂”。《素問》言:“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毒邪致病變化多端,特點不一,可急性發作,也可慢性發作,其病況取決于致病因素的毒性強弱和機體自身的正氣強弱情況,其一般致病特點主要為:頑固性、峻烈性、相兼性[2]。
就字面意思而言,“解”有分開、打開、除去、調和、排泄等意,目前多數學者認同解毒法是一種通過藥物的分解代謝或中和消除等作用以祛除毒邪的方法[3]。結合中藥作用機制的現代研究來看,不同中藥所含成分不同,產生治療作用的機制也有所不同,單就清熱解毒法而言,有學者[4]研究發現其“解毒”是通過抗內毒素、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自由基、降低炎性細胞因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護細胞器、維護細胞鈣穩態等機制發揮作用。一般而言,多數解毒法亦是通過上述機制產生作用,但都離不開“祛邪”與“扶正”兩方面的共同作用。
正氣不足使毒邪有機可乘,毒邪侵襲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最終毒邪侵襲,氣血陰陽失調致使臟腑病變。中醫解毒治法多種多樣,各個醫家的治療側重面有所不同,但總以祛毒外出為要,令氣血順暢,以期邪去正安。結合相關文獻研究,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中醫解毒治法之思路進行簡要探討:
(1)避開毒邪
正邪交爭,正不勝邪導致疾病發生。毒邪的性質或緩或急,發病或隱匿或峻烈,病程或長或短。一般而言,隱匿的疾病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當量變到達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質變,待到疾病癥狀或體征明顯的時候,治療也就變得較為棘手了。《黃帝內經》言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提示我們平時應注重個人健康的保護和調養,遠離致病毒邪或盡量減少接觸,防微杜漸,加強預防,防止毒邪壅結成勢而發病。
(2)增強體質
《素問》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同理,陰陽平衡,正氣充沛,百脈氣血旺盛且暢通,則邪毒難以停聚為患。具體來講,可按時進行預防接種,積極鍛煉身體,順應自然,均衡飲食,勞逸結合,動靜有度,才能幫助提高機體免疫力。
(1)重在辨證
①病性辨證:
內外辨證:
崔氏[5]認為毒有內、外之分,物理致病物、生物致病物、化學致病物等為外來毒邪,飲食、水液、諸氣、血瘀等所化之毒為內生毒邪。
一般來說,致病的外毒主要為自然界的外感六淫亢極而化之毒、疫癘之毒、溫毒、蟲獸毒等,其治療可因勢利導,或祛邪、解除毒之依附,或給邪以出路、排除毒邪。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外感邪氣入里,纏綿粘膩,邪氣膠著蘊結不去,郁而生變,易產生濕熱、痰飲、寒濕、淤血等內毒,因此其治療除解毒之外,還應配合相應的清熱利濕、祛痰、散寒、活血化瘀等治法。
陰陽寒熱辨證:
在古代即有毒分陰陽之說,如《金匱要略》言:“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陰毒之為病,面目青”。陰陽之分以寒熱為關鍵,寒毒需散寒解毒,熱毒需清熱解毒,對于疫毒、濕毒、藥毒、蟲毒、瘀毒、痰毒、飲毒等也應分寒熱而治。例如疫毒,寒疫毒初期一般可用桂枝湯、麻黃湯等,而熱疫毒初期一般可用銀翹散、升降散等;濕毒,若為濕熱毒可清熱化濕,寒濕毒則應溫化寒濕[6]。總之,臨證之際,陰陽寒熱均需進一步辨證,以防延誤病情。
②病位辨證:
主要為辨經絡,辨臟腑。外毒一般先傷衛表,處理及時得當則預后較好,而內毒一般傷及經絡臟腑,由內向外發散,故宜從經絡臟腑辨證。內毒致病多疑難繁雜,寒熱虛實相兼,臨證之時需辨清毒邪所困之臟腑經絡。內毒已成,首在祛毒,當因勢利導,予邪以出路,一般可取苦寒解毒、辛溫解毒、通腑泄濁等法;若內毒深伏日久,病情纏綿難愈,清其毒源、補益正氣是謂根本[7]。
臟腑和經絡緊密相關,外邪侵襲、食飲不節、七情內傷等均可致經絡臟腑氣血陰陽失調,久而久之,毒邪蘊結且隨經脈擴散運行,終致全身疾患。因此,明確毒之病位在解毒法的應用中是十分關鍵的,病位不同,立法用藥各異。如陳氏[8]提出毒在肺,常以解毒兼祛痰;毒在肝,常以解毒兼調和氣血;毒在腎,常以解毒兼利水等。臟腑受損,氣機不暢,血脈不通,相應經脈亦隨之病變。所以,明確毒邪病位,更有助于遵循就近原則,使毒邪因循就近而出,正如《溫病條辨》云:“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
③針對特殊病因解毒:
通過臨床不同證候和現代化驗檢查等手段可區分出一些特殊“毒邪”,再針對性地給予治療,針對蟲獸毒、金屬毒、食毒、藥毒等可選擇特異性解毒的藥物,例如葛花解酒毒,蘇葉解魚蟹之毒,硫黃解疥蟲毒,雄黃解蛇毒,甘草、生姜、蜂蜜、黑豆解附子毒等[9]。
④辨毒之依附:
毒邪為病,常依附它邪,夾雜它邪,邪弱而毒減,邪少而毒易解,因此辨毒之依附亦為解毒之關鍵。如痰、飲、濕、瘀等附生夾雜之毒頑固難解,治當祛毒之依附:痰毒為患,當祛痰化痰;濕毒為患,當利濕燥濕;瘀毒為患,當化瘀祛瘀,終使毒無所附,邪去而毒
解[10]。
另外,當病因病機復雜難辨之時,也可以采用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利水化濕、祛痰化濁等綜合治法,以消除病理產物,減輕毒之依附,從不同途徑分化毒邪以解毒。因氣機不暢、氣血不調是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故也應以調暢氣血為要,正如《素問》言“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2)促毒排出
中醫解毒法以扶正祛邪為指導,但總宜排毒解毒。臟腑、氣血、排毒管道(包括五官九竅、腠理毛孔、經絡血脈等)共同構成了人體的排毒系統[11]。管道通暢,則內生之毒可順利排出體外;當毒邪太過強盛或排毒系統功能異常,毒邪留而不去,終將致病。總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根本原則。具體可采取汗吐下和等法,開泄腠理、疏滌五臟、疏利小便、通導大便,給毒邪以出路。一方面可使生理和病理產物及時排出體外,防止內毒積聚而生;另一方面促使已生之毒及時排泄,減少其對人體正氣的損耗。
治療毒邪之患應準確果斷,迅速截其傳播轉化之路。毒邪在體內的發生發展過程主要可分為氣、血、精三個階段[12],要防止毒邪由氣入血,由血入精,否則其臨床癥候會逐漸加重。例如,急性外感熱病疫毒侵犯人體,邪郁于表或伏于膜原、三焦等半表半里之位,病勢傳變有入里與達表的差異,重在宣透毒邪,疏通氣機,及時截斷病勢,防止病情傳變,對臨床常見高熱反復發作患者,透邪解毒法可促進其熱退身涼,控制病情發展[13]。
同時,毒邪具有從化性、亦質化性,是指毒邪致病之證候類型會因體質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使病機亦隨之不同。體質強盛者,正氣充沛,正邪斗爭劇烈,證多實證、熱證、陽證;體質虛弱者,正不勝邪,多重證、危證;素體陰盛陽虛者,毒邪多從陰化寒,病多寒證[14]。因此,還是要注重固本培元,顧護正氣,增強體質,以抗邪氣,不給毒邪轉化留以可乘之機。
(1)清殘毒
毒邪具有很強的依附性,邪毒侵襲人體后,以氣血為載體,無所不至,且易依附于體內病理產物,具有纏綿頑固的特點[15]。因此當患者表觀癥狀減輕時并不代表其體內毒邪已經被完全清除,此時更應加強觀察,堅持鞏固治療,徹底祛除毒邪,防止余毒復發。
(2)固正氣
一般來說,人體正氣強弱對病情愈后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正氣充足之人可實現自身陰陽的平衡。毒邪致病損耗正氣后,一方面毒邪之勢強盛,致使內毒蔓延,另一方面正氣耗傷,也會影響藥物治療作用的發揮,故須培補正氣。若只顧祛邪毒而不顧培補,則會致使余毒復生;或毒邪未盡,元氣已衰;或正邪僵持,纏綿頑固,曠日難愈。氣血精津液等生理物質皆屬于人體正氣,故而可從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角度辨證施治,扶元固本。
《黃帝內經》言“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這提示神不使則藥無效,強調要注重調護患者的精神情志,消其疑慮,曉之以利害,告之以宜忌,使患者積極愉快地配合治療,堅定信念,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毒攻毒”為中醫解毒治法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在古代指使用有毒的或偏性猛烈的藥物治療猛烈頑固之疾的方法,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其含義也有了拓展,以毒攻毒并不僅僅局限于以毒藥猛藥治療危急重癥,廣義上可指一切特殊的治療手段或用藥的不同,可以看做是針對“毒”的病機而施治,或者針對峻烈、傳染、纏綿、污穢等疾而施治[16]。
中醫之“毒”狹義上指中藥本身所具備之毒性或中藥相配伍后所產生之毒性,廣義上泛指人體先天攜帶之毒(胎毒)和后天外來之邪(風、寒、暑、濕、燥、火等)及后天內生之毒(痰飲、瘀血、結石等)等。“解毒”治法即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辨證施治,解除毒邪,使邪去正安,氣血調和,陰陽恢復平衡的一種治法。中醫解毒之思路要聯系毒邪本身的特性及其在人體內發生發展轉化的過程,強調整體性與動態性,即治療方案要隨毒邪的發展趨勢和患者自身整體情況變化進行相應調整。
中醫解毒治法的發展與中醫基礎理論、中藥藥理、毒理和方劑等多個學科的發展息息相關,中醫解毒治法應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加強基礎理論的探討和中藥作用機制的研究,可通過科學規范的臨床試驗,明確毒邪在體內的具體演變過程,探討不同中藥或方劑組合的不同解毒功效,以助醫師針對不同毒邪的病機特點及時選取更合適的方藥,提高臨床辨證施治的準確性,早日為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