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京,宋啟勞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2.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
兒童注意力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稱兒童多動癥,1990 年冷南方主編的《兒童多動癥臨床治療學》在中醫學方面首先明確使用了兒童多動癥這一病名[1]。本病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以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過多,沖動任性,伴學習困難,記憶力差等,但智力正常。兒童多動癥在古代醫籍未見記載,屬于中醫“臟躁”“健忘”“失聰”“躁動”“狂越”等范疇。有研究表明[2],我國兒童ADHD 總體發病率為5.7%男童總發病率為7.5%女童總發病率為3.4%。西醫對于本病的病因病機研究尚不明確,治療多以神經興奮劑為主,代表藥物為哌甲酯類,由于家長對西藥副作用較為憂心,且此藥不能用于治療6 歲以下兒童[3],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醫治療本病特色突出,可根據不同體質辯證論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吾師治療兒童多動癥經驗介紹如下。
古代沒有明確記載兒童多動癥這一疾病,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可歸屬為“臟躁”、“躁動”、”健忘”、“失聰”。《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證并治》曰:“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多動癥患兒神志煥散、沖動不安、多語多動,與臟躁、躁動癥狀相似;“健忘”最早出現在《太平圣惠方》,內經稱之為“喜忘”、“善忘”。多動癥患兒智力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但活動多,思想不集中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不能專心或常常忘記要做的事,這與健忘、失聰相似。
本病病機與臟腑陰陽失衡有關[4],陰主靜,陽主動,陰陽失調則動靜不宜而致病。《素問·宣明五氣》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臟腑功能失調亦可致本病的發生。小兒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點,再加上小兒臟腑嬌嫩,飲食不知節制,有口腹之貪,易導致脾胃虛弱。五臟中脾屬土,為至陰之臟,其性靜,有言:“情無常者病在脾”,脾虛受損,運化失健,則靜謐不足,思慮不周,出現情緒不穩,興趣多變,言語冒失,做事有頭無尾。肝屬木,旺于春,常有余。小兒為“純陽”之體,體現出陽氣相對偏旺的生理狀態,脾虛肝旺則陰靜不足,陽動有余,陰陽失衡而致病。另小兒肝常有余,《黃帝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風木,五行中木屬肝膽,土屬脾胃,木土之間存在著相克乘侮的制約關系。脾土虧虛,“虛則所不勝乘之”,不能勝任肝木的制約,使肝陽偏旺,即土虛木旺;或者肝氣橫逆,出現肝陽亢奮,肝風浮動之證而致多動、沖動。
《證治準繩·慢驚》謂:“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又有言“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吾師認為兒童多動癥發病與肝脾密切相關,脾屬土,肝屬木,二者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但當臟腑陰陽失衡,木旺土虛時會出現“肝有余”和“脾不足”的病理特點,可能屬于肝木橫克脾土,或者土虛木亢的特點,本質屬本虛標實。治療以健脾益氣、平肝熄風為主,即抑木扶土就是主要的治法思想。
遂吾師臨床治療本病,采用自擬方化裁治療,以達抑木扶土的作用。方中白術補脾燥濕健運為君以實脾土;白芍益陰養血,滋脾揉肝,與白術想須為用;陳皮理氣醒脾調中為臣藥;防風為脾經引經藥,燥濕疏肝為佐藥;共達抑木扶土,調節肝脾的作用;風行說變,肝風內盛可加用鉤藤、天麻等平肝熄風。
2019 年10 月5 日初診,患兒劉某,男,7 歲8 月,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放1 年余,喜歡下肢抖動,難以自制,平素食納差,面黃,記憶力差,乏力,多汗,苔薄白,脈細。曾診斷ADHD,行為矯正治療1 月,癥狀未見明顯改善。診斷:兒童多動癥,根據癥狀可判斷為脾虛日久,木旺土虛,土不制木,而致肝風浮動,病邪應機而生,治以抑木扶土。方藥:白術10g、陳皮10g、白芍8g、防風10g、鉤藤15g、遠志10g、酸棗仁10g、浮小麥12g、炙甘草5g,七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2 次。二診時肢體抖動有所減少,且飲食改善,乏力,多汗等癥狀好轉,性格任性,執拗無明顯改善,原方去陳皮,防風,加菊花12g,玄參10g。隨癥加減用藥8 個療程,隨訪癥狀已完全改善。
吾師治療兒童多動癥多采用辯證論治,認為病在肝脾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以“木旺土虛”為主,治療常以“抑木扶土法”為主導,加以平肝熄風,以達健脾,調和陰陽的目的。用藥則當記“見肝之病,必先實脾”,以健脾為主,平肝熄風為輔,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