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成,李莎莎,楊春麗,楊卜凡
(1.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興仁鄉衛生院,四川 綿陽;2.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務科,四川 綿陽;3.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四川 綿陽)
2019 年12 月起在武漢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1],且疫情擴散蔓延快,普遍易感,恰遇春節前后返鄉、返崗民工潮,給包括基層醫院在內的實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通過1 個多月抗擊疫情,我國基本上就控制住了疫情,阻斷了疫情的蔓延和擴散,保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這次對COVID-19 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層醫院發揮了重要作用[2],提高了疫情防控效果。
提高社區、鄉村疫情防控效果,首先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參與疫情防控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醫務人員主動想辦法解決防控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就能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
1.1 基層醫務人員在COVID-19 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存在感、自豪感提升
一是在COVID-19 疫情發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基層疫情防控的重要性[3],關系到全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責任重大,這樣提升基層醫護人員對疫情防控的緊迫感,積極性提高,義無反顧沖在社區、鄉村疫情防控第一線;二是抗擊疫情是時間較長且風險很高的工作,要保持積極性、持久性,還得加大精神鼓勵,極時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進典型事跡在不同的信息化媒體平臺或推薦給上級領導部門進行宣傳和報道,體現出基層醫護人員的重要性,存在感,讓基層醫務人員體會到能為全國人民乃至于全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的自豪感。這樣,就能克服目前基層醫院各項條件差,待遇較低的情況而堅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1.2 注重提升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措施,降低被感染的風險,高度關注生命安全
從2003 年SARS 疫情后,基層醫院加大對傳染病疫情防控的學習和演練[4],對疫情的防控準備更充分了。一是基層醫院對疫區或疫點的消毒、隔離、醫學觀察工作更規范,自身防護工作技能提高,加強防護物資的儲備,確保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到位;二是要強化預檢分診,對來院的所有人員進行層層篩查,確保不發生院感,保護職工免受COVID-19 的感染,確保職工生命安全。
1.3 改善物質條件,提高工作和生活保障
一是在關注醫務人員健康方面,基層醫院即使人員少,也應當合理調配人力資源和班次安排輪休,同時提供營養膳食,避免醫務人員過度勞累,增強醫務人員免疫力;二是醫院加大對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的督查,建立了內控監督機制,完善醫護人員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物質保障,且還關心其家屬的防護物質和生活物質得到保障,讓醫護人員主動做好COVID-19 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從而提高疫情防控效果。
2003 年SARS 疫情時暴露出了當時基層醫院在疫情防控中的缺陷與漏洞。從2009 年起,我國開展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5],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服務規范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重要內容,每年都要接受上級部門的考核驗收,基層醫院不斷加大傳染病防控的軟硬件技術投入,為提高COVID-19 疫情防控效果奠定基礎。
2.1 根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要求,一是加強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規范學習和防控技術演練,如傳染病人醫療救治和管理;傳染病密切接觸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員的管理;流行病學調查;疫點疫區處理;應急接種和預防性服藥;宣傳教育等。同時對傳染性疾病診療技術的學習,掌握傳染性疾病的診療技術指南,對發生傳染性疾病的蔓延和擴散能做出精準預判,提前做好突發疫情防控應對措施。二是COVID-19 疫情發生后,對每一版診療技術指南加強學習,不斷加深對COVID-19 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傳播途徑、預防等的理解和認識。據報道,四川省綿陽某區就COVID-19 相關知識培訓達170 余次共計3960 余人次[6]。因此,落實防控技術規范,掌握診療技術指南,就能達到科學防控,精準防控。
2.2 緩解基層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
經過2003 年SARS 疫情后,已給基層醫務人員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醫務人員也知道一旦發生疫情,大量的流調、居家醫學觀察、疫區和疫點的消毒工作等都得需要基層醫護人員去做。當COVID-19 疫情發生后,作為基層衛生人員自然要面對陳年舊疾,如防護條件差,物質儲備不足,優勢資源匱乏等情況下[7],肯定會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故及時加強對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充分利用基本公共衛生工作中對簽約居民或慢病管理對象進行包括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優勢資源,運用多種形式對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疏導,采取由老同志帶新同志,防控技術強的帶防控技術弱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帶教心理素質差的,這樣一來,大家均積極投入到COVID-19 疫區防控工作中去,提高了防控效果。
2.3 加強對傳染病防治防控方面的法律法規學習
根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要求加強了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每年結合普法、法制宣講等工作開展學習,并接受主管部門的考核。對COVID-19 疫情防控工作中,對大量的返鄉民工進行追蹤篩查、流調、居家醫學觀察、聯防聯控等工作,勸誡廣大群眾不外出、不聚會、勤洗手、戴口罩等要求,在遵循法律法規的要求上規范雙方的行為,起到相互監督、相互督促、相互保護的作用,達到雙方相互配合,從而提高防控效果。
近幾年,基層醫院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通過轉崗培訓等形式,培養了一大批全科醫生。每一位全科醫生和護士、鄉村醫生組成一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開展對城鄉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8]。此次疫情,家庭醫生團隊在COVID-19 疫情防控中,充分發揮基層工作的長處,極大的提高了疫情防控效果。
每一位全科醫生都領銜組建了家庭醫生團隊,通過平時家庭醫生簽約健康服務工作,加強了與廣大群眾的溝通交流,所以清楚個人生活習慣、居住環境、道路狀態、個人嗜好,身體基本狀況。一是在對COVID-19 疫區返鄉人員或與確診患者有接觸史、聚集史的人員以及COVID-19 患者治愈后繼續實施追蹤和篩查,采取隔離、醫學觀察及其他必要的防控措施,就能得到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強對COVID-19 疫情防控科普宣傳,使返鄉民工就能配合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要求,讓廣大群眾從內心認識到戴口罩、勤洗手、不聚會等行為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同時針對返鄉民工個人情況制定出不同的留觀方案,如對返鄉居家醫學觀察14 天的人員,醫護人員必須每天到其家中進行每天至少2 次測量體溫以及相關的防控知識宣傳;每天還運用QQ、微信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相互交流情況;對于有慢性疾病的人員,家庭醫生可以送藥到家;走村入戶和深入社區街道講解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對群眾進行不健康行為的勸誡,宣傳中醫藥預防作用,為其提供口服中藥預防藥;三是疫情的嚴重性和復雜性,易導致居家醫學觀察的返鄉人員以及全體民眾造成恐慌,故應早期實施心理疏導工作,讓其緩解心理壓力,消除焦慮情緒。因宅在家中無事可做,也易造成心理疾病,還可以輔導做一些五禽戲、八段錦、呼吸操等運動,以加強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還可緩解心理壓力。故采取多形式的心理疏導方法,讓居家醫學觀察或宅家人員感到身心愉悅,使其身心狀態均在短時間得到恢復。在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后,避免了再次發生人員流動,切斷傳播途徑,因而提高COVID-19 疫情防控效果。
一是家庭醫團隊與鄉鎮、社區、村組干部、社區民警、路管人員、小區保安等組成聯防聯控工作組,在村組、社區、居民小區、車站、碼頭、道路出入口等地點設立疫情防控檢查卡點,對COVID-19 疫區返鄉人員、疑似COVID-19 人員進行地毯式追蹤篩查,建立目標人群臺賬,摸清楚重點防控對象和一般防控對象,做到分類指導,精準防控;二是通過網格化對疫情防控進行管理,層層篩查,對發現從疫區返回的人員或疑似新冠肺COVID-19 患者以及發熱病人等在聯防聯控組員的協助下及時予以轉診或隔離,同時做好相關管控措施。家庭醫生參與聯防聯控工作中,可使疫情防控效率更高,真正組建起一支疫情防控隊伍,筑牢疫情防控防線,防止疫情擴散和蔓延,保護易感人群,達到疫情防控的目的和效果。
目前,抗擊COVID-19 疫情工作仍在進行中,作為基層醫院在鞏固抗擊疫情的戰果同時應加大院感的防控,完善院內各科室醫療工作流程再造。在總結基層醫院對疫情防控積極因素的同時,也要梳理COVID-19 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進一步完善基層醫院疫情防控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