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悅,武平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自2019 年12 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先后發現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后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 染 的 肺 炎 命 名 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是一種新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主要癥狀為發熱、干咳、乏力,可伴腹瀉、納差、肌痛等表現,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病情進展迅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低氧血癥,最終導致呼吸衰竭[1]。有學者對大量中醫疫病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結論[2],清熱解毒是中醫治療疫病的主要治法治則。清熱解毒藥的抗病毒作用也已被廣泛認可,并有明確的藥理實驗證實了相關有效藥理成分。本文就診療方案中最常用的清熱解毒中藥的抗病毒作用進行分析,為總結篩選防治COVID-19 中藥和研制中藥新藥提供依據。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當屬“疫”病范疇。疫病主要分為濕熱類和溫熱類,結合本次COVID-19 的發病時間和地區,有許多學者認為[3],其病性為濕毒,臨床表現主要在于肺系和脾胃系,熱、毒特點更為鮮明,因此病位在于肺與脾, 病機特點為“濕、 熱、瘀、毒、虛”,治則治法當以清熱解毒、祛濕化痰、益氣養陰、扶正固本為主。而清熱解毒藥性味寒涼,適用于瘟疫、熱毒、濕毒病癥中的熱證、毒證。因此,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當用清熱解毒中藥。
根據最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所推薦使用的中藥處方,最為常用和具有代表性的清熱解毒藥為金銀花、連翹、黃芩。2003 年非典型肺炎爆發后,金銀花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中藥處方中出現頻率最高,連翹和黃芩出現頻次也均位居前五,表明上述三味藥在傳染病的防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4]。有報道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基于實驗室體外研究結果,初步證實以金銀花、連翹、黃芩為主要成分的雙黃連口服液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但相應的臨床研究仍需進一步探索。因此,現對上述三味清熱解毒中藥的抗病毒作用進行分析。
金銀花味甘,寒,歸肺、心、胃經,有“中藥第一抗菌素”的稱號。《神農本草經》言其:“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風熱、瘟病初起、瘡瘍疔毒、紅腫熱痛”等。《本草新編》中對金銀花的解毒作用評價更高,“金銀花,消毒之神品也,攻毒之藥,未有善于金銀花者也”。可見,金銀花消毒解毒應用的由來已久。
現代研究表明[5],金銀花的藥用活性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發油,三萜皂類,有機酸,微量元素五大類,其中主要發揮抗病毒作用的為黃酮類和有機酸成分。如有研究[6]確認金銀花的主要成分黃酮類化合物有較強的抗呼吸道病毒作用,其中木犀草苷可以抗A3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活性。對于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7],金蓮花醇提取物總黃酮可以降低其肺指數而降低其死亡率,但具有一定濃度依賴性。也有研究[8]證實總黃酮能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影響病毒增殖過程,在體內外均顯示出顯著抗病毒活性。相關體外實驗也表明[9-10],不同濃度的金銀花內提取物成分綠原酸,對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金銀花經乙醇提取后得到的粗提物[11],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中綠原酸含量為 1.76%,從而推斷綠原酸可能是金銀花中抗流感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另一研究[12]也證實了參與流感病毒抑制這一過程的主要活性成分為綠原酸。
因此,從金銀花的古今研究可以得出,金銀花的清熱解毒作用,主要和其藥用成分綠原酸及黃酮類化合物有關。在中醫的臨床應用中,金銀花常被用作治療病毒性疾病的首要藥物。
連翹是最為常用的清熱解毒藥之一,常與金銀花相須為用。連翹之功用,《神農本草經》記載:“主寒熱,鼠瘺,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突出了清熱解毒的作用,時至今日仍然作為臨床的主治病證。
連翹的主要藥用成分有連翹苷、連翹酯苷、苯乙醇苷、揮發油等,而主要發揮抗病毒作用是連翹苷。如有學者[13-14],用甲型流感病毒膠體金法檢測連翹不同制劑對轉染后細胞內和核蛋白表達情況,發現連翹苷、連翹醇提取液、連翹水煎劑均可以降低轉染Hela細胞的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表達水平,其中以連翹苷的抑制作用最強。另有研究[15]分離的連翹水提物得到連翹的抗病毒有效部分LC-4,在病毒復制的各個階段,均可抑制病毒并阻止RSV增殖。曾有實驗研究[16]構建流感病毒肺炎小鼠模型甲型和流感病毒雞胚模型,發現連翹提取物對感染IV 雞胚具有呈量效關系的治療作用,它也對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具有治療作用,其機理是干擾流感病毒在肺組織中的復制,減少肺組織病理損傷延緩病情發展。也有研究[17]發現連翹可以通過誘導MDCK 細胞尤其是晚期的細胞凋亡,發揮其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連翹所含的揮發油[18]也被證實能抑制流感病毒亞甲型、副流感仙臺株在雞胚內的增殖,表明其有抗流感病毒的特性。
因此,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主要與其藥用成分連翹苷有關,其他成分的研究也在不斷的分析及摸索中。在中醫的臨床應用中,其清熱解毒作用常用于流感等的治療。
黃芩味苦,寒,有較強的清熱燥濕作用,黃芩主入肺經,《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載“最善清肺經氣分之熱”,《本草求真》中說“黃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肺清則痰自理矣”。可見,歷代醫家多用黃芩治療肺部疾病和濕熱病,因此黃芩對于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治尤為適用。
黃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其中黃芩苷、黃芩素等含量較高、具有明顯藥理作用,漢黃芩苷和漢黃芩素等次之[19]。相關研究表明,黃芩中的黃芩素有抗流感病毒作用,這可能與直接殺滅病毒、抑制病毒復制、抗氧化作用以及調節細胞因子有關[20]。有研究[21]在體外對黃芩各成分的抗流感病毒作用進行比較,驗證了黃芩苷抗病毒的直接作用。對于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22-23],用黃芩苷治療后肺內病毒的血凝滴度和感染力降低,炎性病變明顯減輕,其可能有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并調節機體免疫細胞因子的特性。漢黃芩素[24]也被發現可以控制炎性反應,這種作用是通過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后肺泡巨噬細胞內各種炎癥相關因子的產生來實現的。
因此,從黃芩的古今研究可以看出,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主要與其藥用成分黃芩苷及黃芩素有關,在中醫的臨床應用中,其清熱解毒作用常用于流感和肺部疾病等的治療。
中醫學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無論針對何種疾病,都講究“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中醫中藥抗病毒不僅是抗病原體,扶正固本即增強機體免疫力亦是抗病毒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也遵守此原則,選用了多種傳統意義上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中藥,如黃芪、黨參、西洋參等藥物。近日有報道,全國名中醫王晞星教授團隊以針對無癥狀感染者及癥狀好轉后核酸不轉陰的患者首創益氣祛毒顆粒,以黃芪、黨參、金銀花等為主藥,在益氣補肺的同時加用金銀花、連翹治療脾虛、體熱,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相關研究發現,金銀花、連翹、黃芩等藥的多種有效成分確實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如金銀花所含的主要成分綠原酸[25-26]可以影響淋巴細胞如T 細胞的增殖,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誘導機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和不同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分別從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種不同方面全面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另外連翹酯苷也可以通過促進細胞增殖、分泌NO 和TNF-a、促進抗炎因子IL-10 等分泌發揮免疫增強作用[27-29]。還有研究發現[30-31],在抗病毒藥物的基礎上聯合使用黃芩苷,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更好的改善,這與其免疫調節,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以及抑制炎性途徑(如NO 酶和COX-2)的活性密切相關。
因此,中藥的扶正(調節免疫功能)與祛邪(抗病毒)作用,可以通過中醫治療中的“扶正固本”,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起到祛邪,即抑制病毒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中常用于疫毒治療的金銀花、連翹、黃芩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肯定了其解熱抗炎、抗毒、抗菌及調節免疫等藥理作用,其中抗病毒作用最為顯著。在COVID-19 臨床治療過程中適時選用清熱解毒藥,甚至重用是可行的,其體現了中醫治療整體觀和祛邪而不傷正思想,在祛邪同時,清熱解毒藥還能兼顧扶助人體正氣;如果扶正力度不夠,則可加入扶正為主的中藥。經過在幾千年的醫療實踐,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的防疫經驗,清熱解毒中藥以其獨特的療效優勢,在治療傳染病方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現代西醫抗病毒藥物的缺乏,用于COVID-19 的治療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