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水縣人民醫院(466100)蔣國殿 倪雙麗
肝內膽管結石屬于常見疾病,具有病因復雜、根治較難、殘石率較高等特點,且結石殘留能導致膿毒血癥等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傳統手術是對結石部位進行肝葉、肝段切除,具有較大局限性,故創新治療方式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選取我院48例肝內膽管結石者,旨在探討經皮肝穿刺膽管造瘺電子膽道鏡取石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scopy lithotripsy,PTCSL)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術后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及結石清除率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肝內膽管結石者48例,依照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實驗組(24例)和參照組(24例)。實驗組男10例,女14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0.04±9.97)歲;參照組男11例,女13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50.49±10.24)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內膽管結石者;自愿參與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者。②排除:膽總管直徑<10mm者;伴有敗血癥、中毒性休克者;伴有血液、免疫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行開腹膽道鏡取石術治療,行切口于劍突下右肋弓下緣,據影像學顯示,于結石位置給予膽管切開取石,膽道沖洗,置入T管,于Winslow孔置入引流管,關腹。
1.3.2 實驗組 行PTCSL治療,于術前7d,據影像學顯示結石部位,經B超引導,在劍突下右肋弓肋間穿刺并內置導管引流。全麻,將超滑導絲經引流管推入,將引流管抽出,增大外引流口皮膚6mm左右,沿超滑導絲將擴張器置入肝內膽管,擴大瘺道。選合適鞘管套在擴張器上,進入肝內膽管后,將擴張器取出,鞘管留下,并將另一端鞘管留置體外,完成外界與肝內擴張膽管連接相通竇道,完成膽道造瘺。經鞘管將電子膽道鏡置入膽道,查到結石部位,采用網籃碎石,經竇道取出。術后留存鞘管及留置引流管,據B超結果判斷是否將結石取盡,無法一次取盡,2d后可重復取石。經引流管實行膽道造影判斷膽道是否保持通暢,確定拔管時間。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1d VAS評分以及結石清除率。采用VAS評估術后1d疼痛度,10分劇烈疼痛,0分無疼痛。
1.5 統計學 運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結石清除率87.50%(21/24),高于參照組54.17%(13/24),且術后1d VAS評分為(2.70±0.67)分,較參照組的(4.14±0.82)分低(P<0.05)。
肝內膽管結石病情復雜,復發原因不明確,致使臨床治療有諸多困難。傳統采用開腹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根據需要切除肝葉或者肝段,避免感染,但結石復發時,則需反復手術取石,創傷較大,提高術后感染、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2]。
研究顯示,結石復發、形成重要因素為膽管狹窄引發膽汁引流不暢,故將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PTCD)運用至肝內膽管結石治療,并在影像設備協助下對經皮、肝膽道進行穿刺置管引流,能避免膽汁淤積,保持膽道通暢,從而預防感染,解決梗阻問題,達到降低術后結石復發率目的[3]。此外,基于PTCD行PTCSL,預先內置導管引流7d,達到瘺道穩定并擴張膽道目的,且可直接利用電子膽道鏡經造瘺道取石,降低殘留結石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結石清除率高于參照組,術后1d V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由此可知,PTCSL能提高結石清除率,減輕術后疼痛。PTCSL需要提高主刀醫生手術操作嚴謹性,避免產生醫源性損傷。
綜上所述,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采用PTCSL治療能緩解術后疼痛,提高結石清除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