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京立醫院(458030)李紅磊
環狀混合痔是痔瘡發展嚴重階段,是由混合痔、Ⅲ、Ⅳ期內痔發展而成,特點為內痔痔核較大,部分脫出肛外,外痔呈不規則狀,環繞肛緣,治療難度大[1]。環狀混合痔治療以手術為主,改良外剝內扎術是治療環狀混合痔的常用術式,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術后恢復緩慢,疼痛感較強,不利于術后生活質量改善。中醫理論認為,肛腸疾病術后疼痛、腫脹病機在于手術損傷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瘀氣滯,或濕熱未盡,熱毒痹阻,不通則痛,因此,術后給予活血化瘀中藥輔助治療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本研究選取我院環狀混合痔患者分組對比,旨在分析芍倍注射收斂化瘀法加改良外剝內扎術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環狀混合痔患者84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n=42)、參照組(n=42)。納入標準:①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環狀混合痔診斷標準;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參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7~56歲,平均(41.47±5.41)歲;病程0.7~10.5年,平均(5.42±2.13)年。研究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6~58歲,平均(42.07±5.52)歲;病程0.6~10.9年,平均(5.57±2.29)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①參照組行改良外剝內扎術,具體如下:硬膜外麻醉,取左側臥位,肛門及肛周消毒鋪巾;擴肛,以肛門鏡觀察直腸,清潔后暴露痔核,確定痔核大小、數量、位置;外痔做梭形切口,分離外痔皮瓣至齒線上0.1~0.5cm,剝離皮瓣下結締組織、血栓、靜脈叢;剝離對應內痔中下部,以10號粗絲線結扎,游離部分剪除,保留殘端0.5cm,肛門鏡下鉗夾遺留內痔并結扎;以放射狀小切口剪除外痔,修剪肛緣;止血,包扎,固定。②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芍倍注射收斂化瘀法,主要痔體外剝內扎后給予芍倍注射液(河南泰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126):0.5%利多卡因=1∶1,注射殘留痔核及遺留內痔;注射時較小痔核應在肛門鏡下充分暴露,從痔核中心隆起處進針(斜刺),推注給藥,退針緩慢。
1.3 療效評估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評估治療效果。治愈:痔完全消失,臨床癥狀完全緩解;好轉:痔縮小,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治愈、好轉計入總有效。
1.4 觀察指標 ①術后6個月評估治療效果。②術后并發癥。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以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39/42),高于參照組的76.19%(32/42)(P<0.05)。
2.2 術后并發癥 研究組術后出現創緣水腫2例,參照組出現尿潴留2例,創緣水腫4例,排便困難1例,術后疼痛2例。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4.76%(2/42)低于參照組的21.43%(9/42)(χ2=5.126,P=0.024)。
改良外剝內扎術可徹底切除病灶,縮短治愈時間,最大程度保護肛門功能,但手術不可避免會產生創傷,創面愈合時間較長,且由于肛門周圍有較多神經末梢,術后疼痛程度較強,易出現術后并發癥,引起患者強烈不適感。中醫理論認為,術后疼痛、腫脹是由于血運不暢、熱毒內壅、機體營衛受損導致氣滯血瘀、濕熱瘀阻所致,臨床輔以活血化瘀、消腫定痛藥物有助于緩解術后并發癥。芍倍注射液主要包含五倍子、烏梅、赤芍等中藥成分,其中五倍子可澀腸解毒,烏梅可收斂安蛔,赤芍可行瘀止痛,諸藥配伍,烏梅為君,五倍子為臣,可增強酸澀收斂、化瘀活血效用。同時以收斂化瘀法為原則,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芍倍注射收斂化瘀法加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患者效果確切,可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
綜上,芍倍注射收斂化瘀法加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效果確切,可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