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化州市人民醫院(525100)余維敏
1.1 研究對象 將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收胃腸道惡性腫瘤術的84例患者納入此次研究,根據住院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包含2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為(54.3±3.2)歲;觀察組包含24例男性,18例男性,年齡34~79歲,平均年齡為(55.6±2.3)歲。兩組患者基本信息比較,差異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基礎護理,具體包括每日補充人體所需電解質和能量等液體,按照醫院要求對患者注射抗生素藥物預防炎癥或感染情況發生,對胃腸采取減壓措施,采取霧化方式指導患者排痰,協助患者進行適量的下床活動[1]。給予觀察組患者吳茱萸穴位貼敷并飲食干預,吳茱萸穴位貼服流程為:術后將吳茱萸搗至粉末后與蜂蜜混合至泥狀,將其捏成直徑2厘米左右的圓餅狀放置在貼敷膠布中,在患者身上選取足三里、內關穴,將膠布貼敷于上述穴位,保持三個小時,每日一次直到出現首次排氣即可停止[2]。飲食干預具體為待患者首次排氣后取出胃管,首日可進食少量湯類或水;三天后可進食流質飲食,每兩小時進食一次,每次不超過200毫升;觀察患者情況若無明顯異常可進食粥類等半流質食物;半個月后可以進食軟質食物,盡量避免產氣以及辛辣、生冷等食物,以少食多餐為基本原則,一個月后即可正常飲食。
1.3 觀察指標 術后觀察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情況,從術后首次排便、首次排氣以及恢復腸鳴音時間進行評估,時間越短表明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觀察組在術后首次排便(39.43±10.74)h、首次排氣時間(31.53±8.85)h以及恢復腸鳴音時間(25.73±7.23)h,均低于對照組的(48.23±12.32)h、(41.54±12.54)h、(33.62±7.37)h,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各類惡性腫瘤,雖然手術方式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疾病的危害,但是手術過程中對身體會造成巨大的損傷,引發術后胃腸功能影響,所以在術后需要及時的對胃腸功能進行恢復。現階段西醫主要采用服用藥物、胃腸減壓等方式治療,中醫主要以穴位貼敷、針刺等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吳茱萸具有止痛、暖腎、行氣、溫脾等作用,研究發現服用吳茱萸后能夠有效促進小腸活動,改善消化系統。貼敷穴位選取為足三里、內關穴,其中足三里具有健脾、活血、行氣、通經脈等作用,內關穴具有安神、疏肝、養心等作用。同時貼敷兩處穴位,能夠止痛、健脾、通肺腑,有效地改善胃腸道功能。刺激足三里穴位增加了迷走神經的活躍程度,增強胃部的活動、排氣效率、胃泌素釋放,調節胃腸道紊亂,刺激內關穴后胃液的分泌明顯減少,胃腸道活動得到增強。胃腸道術后患者進食比較困難,不僅影響所需營養的吸收,還對胃腸功能的恢復造成影響,所以對胃腸道患者術后采取飲食干預極其必要。飲食干預的實質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從而避免胃腸功能阻礙營養的吸收,在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飲食食譜,輔以適當的運動促進胃腸的消化,從多個方面改善胃腸功能。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看出,觀察組治療后的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以及恢復腸鳴音時間均明顯降低,說明中醫療法中的吳茱萸穴位貼敷合能夠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飲食干預中針對患者不同時期的飲食指導促進所需營養的吸收,使胃腸能夠得到保護,為胃腸功能的恢復提供良好的基礎。結果證實了,采用吳茱萸穴位貼敷并飲食干預能有效改善胃腸道惡性腫瘤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相較于基礎護理效果更為明顯。
綜上所述,胃腸道惡性腫瘤術患者術后采用吳茱萸穴位貼敷并飲食干預具有顯著的效果,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具有一定安全性,患者普遍認可接受,可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