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50000)白皦輝
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隨著近些年微創醫學的不斷發展,手術操作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已經大大降低,但其仍不可避免的會對患者正常生理帶來一定影響,而面對手術許多患者亦承受較大心理壓力,這些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均會給臨床治療和術后康復帶來極大影響[1],因此加強圍手術期干預對患者和護理人員均是十分必要的。此次研究探討了舒適護理對手術室患者應激反應和護理滿意度影響,現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60,B=60),A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1.27±3.49)歲。B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1.38±3.54)歲。所有患者均為擇期手術,年齡≥18歲;手術耐受良好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無精神障礙、認知和溝通障礙等可能會影響護理干預的相關因素。比較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護理方法 A組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協助手術醫師完成手術、遵醫囑用藥等。B組接受舒適護理,建立舒適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其與護理人員為嚇阻成員,由護士長向小組成員講解舒適護理內容和操作方法;建立舒適環境:保持病房和手術室溫度(20~22℃)、濕度(50%~60%)舒適,調整儀器警報聲,日間<45dB,夜間<20dB;術前健康知識教育:一對一逐條向患者講解相關健康知識教育手冊,并鼓勵患者和家屬參加科室定期舉辦的健康知識講座,促使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或主動參與至臨床護理工作中;術前心理舒適干預: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情緒變化,向患者展示術后康復較好并順利出院的患者病例,叮囑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術中舒適護理:做好術中保溫,注意患者隱私,減少不必要區域暴露;術后舒適護理干預:密切關注患者術后切口變化,積極使用冰敷、按摩等非藥物鎮痛方式,指導患者聽音樂、聊天、觀看影視節目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飲食干預:結合患者飲食習慣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提高新鮮水果、蔬菜、優質蛋白含量比例。
1.3 觀察指標 使用應激反應問卷(SRQ)評估兩組術前和術后48h心理應激,以兩組術前和術后48h時的皮質醇水平評估其生理應激變化;使用院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B組術后48h的SRQ水平(48.36±5.25)分和皮質醇水平(96.28±10.29)ng/L均低于A組(55.23±5.79)分、(96.42±10.41)ng/L(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水平比較 B組護理滿意度評分(93.51±4.17)高于A組(87.03±5.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37,P=0.000)。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護理工作在患者轉歸過程中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臨床工作者的認可,但傳統護理局限性較大,護理工作內容多集中于常規的落實醫囑,對患者身心健康關注較少,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醫學對臨床護理工作的高質量要求,因此尋找一種更加高效合理的護理模式十分必要。此次研究探討了舒適護理對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患者應激反應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舒適護理的B組患者術后48h的SRQ水平和皮質醇水平均低于接受常規護理的A組,這表明舒適護理在降低手術操作引發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方面具有較好作用。術前通過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從而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治療自信心[2]。而術中做好隱私保護則能進一步降低患者心理壓力,而加強保溫護理則能有效降低術中低體溫等并發癥發生率[3]。術后舒適干預則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加快患者術后康復。而舒適護理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這可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認可,拉近患護距離,從而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