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濤
(河北省大名縣人民醫院,河北 邯鄲)
宮外孕主要是指孕婦的孕卵在子宮外發育的異常妊娠過程,同時也稱為異位妊娠[1]。引發原因主要為患者的輸卵管周圍或者管腔出現炎癥,造成管腔通暢發生異常,阻礙孕卵的正常運行[2]。使孕卵在輸卵管內著床、停留以及發育,最后造成輸卵管出現破裂或者妊娠流產[3]。本文通過對治療組和對照組86例宮外孕患者進行觀察與研究,探討研究宮外孕患者通過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與開腹宮外孕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具體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宮外孕患者86例,將所有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均分為治療組(43例,采取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方式)與對照組(43例,采取開腹宮外孕手術治療)。治療組患者年齡22~37歲,平均(29.45±3.47)歲,經產婦18例,初產婦2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8歲,平均(29.68±3.52)歲,經產婦16例,初產婦27例,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通過統計學分析,結果得出P>0.05,可做對比討論。所有宮外孕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本次研究中,且經由我社區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取開腹宮外孕手術方式。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腰硬聯合麻醉處理,指導其取平臥位,在患者下腹正中縱行切口,切口長度為5~8 cm,將患者的腹腔逐層切開。若患者選擇輸卵管病灶清除術,將其輸卵管縱向切開取出胚胎,將胚胎與血塊清理干凈后對出血點進行結扎;若患者選擇輸卵管切除術,則沿著其輸卵管系膜進行切斷與縫扎處理,沖洗盆腹腔后關閉腹腔。
治療組對患者采取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對患者均使用全麻,指導其取臀高頭低位,機器型號:EJ-MLA26c1c。在患者臍孔位置進行氣腹針穿刺,后在原來的穿刺部位刺入腹腔Trocar孔,大小約10 mm作為手術操作孔,并且將腹腔鏡置入體內進行觀察。后轉頭低位,分別在患者下腹部兩側進行穿刺,并置入5 mm與10 mm的Trocar作為手術操作孔。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輸卵管切除術或者輸卵管病灶清除術,對患者的輸卵管進行縫合或切除,將患者腹腔內積血吸凈,后對創口處用可吸收線進行間斷縫合處理,將盆腹腔清潔干凈后關閉腹腔。
記錄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其中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分為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方面。
將得出的宮外孕患者數據納入SPSS 18.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當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與開腹宮外孕手術各項資料比較時,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明顯優于對照組,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的效果更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
住院時間(d)治療組 43 48.46±4.53 42.54±4.3513.62±2.36 6.58±1.45對照組 43 86.56±9.79 63.76±4.3822.56±4.7611.25±2.39 t 23.161 22.541 11.034 10.955 P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肛門排氣時間(h)
患者在發生破裂或者流產前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也可伴有腹痛、停經以及少量陰道出血等情況。輸卵管破裂后通常表現為劇烈腹痛,且腹痛反復發作[4]。患者的陰道相繼出現出血現象,甚至休克[5]。隨著我國近年來宮外孕發生幾率的逐年增加,對女性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宮外孕疾病也受到臨床更多的關注與重視[6]。
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作為一種有效的宮外孕癥狀治療方式[7]。其治療內容主要包括在患者臍孔位置行氣腹針穿刺,在患者下腹部兩側做穿刺孔,使用腹腔鏡探查患者的具體情況,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輸卵管病灶清除術或輸卵管切除術。正確選擇手術方式,并且盡量保證手術一次性成功,減少患者的出血情況與疼痛感[8]。
本文通過我院收治的86例宮外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治療組對患者采取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對照組對患者進行開腹宮外孕手術治療。治療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表示,腹腔鏡下宮外孕手術在本次研究中比開腹宮外孕手術的臨床效果更優,能夠有效提高宮外孕疾病的臨床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