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是檢驗臨床醫學活動開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生化檢驗結果的精準性將對臨床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預后的判斷等多個環節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就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每個受檢者都有個體差異性,因此其對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受檢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①患者年齡、性別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人體各器官功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且隨著年齡變化,器官功能也在不斷變化。②受檢者用藥情況,部分受檢者因生化檢驗前服用一些藥物可能也會對生化檢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例如抗生素類藥物,可能使得血液中尿酸濃度增高,阿司匹林等鎮痛消炎藥物可能會導致尿中膽紅素值增高,抗糖尿病藥物可能導致谷草轉氨酶和谷丙轉氨酶增高,受這些藥物的藥理學或毒理學的影響,藥物進入人體后可能引起人體生化和生理的復雜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原發病導致的,就有可能出現誤診的情況。③受檢者飲食情況。晨起空腹血是生化檢驗最重要的標本來源之一,但每個人代謝機制不同,在檢驗前1 d甚至數天的飲食均可能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
①在檢驗前主動向醫師說明自身情況,一些檢驗不適合在生理期進行,應當聽取醫師建議,避開生理期,另行擇期檢驗。②主動向醫師說明用藥情況和飲食情況,講明自身病史,幫助醫師排除混雜因素,從而確保檢驗的準確性。
標本采集是臨床生化檢驗最重要的步驟之一,生化檢驗的質量需要由良好的標本信息來保障。不同病種的采集方法和時間也有講究,例如,當體溫上升到穩定階段后進行采血檢驗,能夠更好地掌握發熱患者的病情。此外,止血帶松緊把握、采血體位等因素也可能對血液標本產生影響。標本采集完畢后,保存和送檢過程中也可能對血液標本產生影響,通常,標本采集完畢后,需要在1 h內送檢,未能及時檢查的,需要將血清分離出來后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進行保存待檢,否則標本中的某些物質發生降解。在送檢過程中出現標本污染、標本溶血等現象均會對檢驗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在采血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操作流程,目前真空采血法應用較為廣泛,且成功率較高,對于埋藏血管采血的應用效率較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皮膚表面物質或皮屑對血液成分的影響,此外,雖然末梢采血具有采樣方面和創口小等優勢,但末梢血的成分不夠穩定,檢驗質量也不足以滿足診斷需求,因此盡量選擇靜脈血和動脈血來檢驗,提升檢驗質量,采血過程必須遵守無菌原則。關于標本的送檢,標本送檢過程中避免強力的機械性震蕩,保存避免突然低溫冷凍(-25~-20 ℃)或是突然化凍,以免導致紅細胞破裂引起溶血。
生化實驗室的環境因素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如溫度、濕度以及空氣質量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此外,檢測儀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順序、檢驗試劑的添加等因素也可能影響實驗結果。
維護好實驗室的環境,定期消毒,減少微生物感染,將溫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在使用檢驗儀器時,需要嚴格遵守操作流程,檢驗人員在實驗開始前養成檢測儀器的習慣,及時處理工作臺,保證此階段的實驗不受上一階段影響,另外,在進行檢測試劑添加時,必須嚴格按照比例和順序添加,以免引起交叉反應,影響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