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敏 慕 萌 陳瑞芳 孫超淵 吉訓明 王曉民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北京 100069)
60載春華秋實,值此2020年金秋之際,首都醫科大學迎來了建校60周年華誕!《首都醫科大學學報》也迎來了創刊40周年刊慶,鑒于此,作為學校醫教研重要學術宣傳、展示窗口,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特策劃、編輯專刊以為紀念!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是首都醫科大學(以下簡稱首醫)主辦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創刊于1980年,曾名為《北京第二醫學院學報》《首都醫學院學報》,1996年改為現名。《學報》歷任主編有李光弼教授、徐群淵教授、王曉民教授、尚永豐院士,現任主編為我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
創刊以來,《學報》緊緊追隨首都醫科大學的辦學定位與辦學理念,嚴格遵循期刊出版行業的規定與要求,高度注重刊物的社會效益和學術影響,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服務行業,服務讀者,堅持以展示首都醫科大學科研、醫療及教學成果為主,充分發揮學術媒體的正能量,在促進學術交流、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報》根據學校的發展要求,確立了“創國內一流大學,辦醫學學術名刊”的奮斗目標。即要為學校的發展目標服務,為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服務,為廣大教師和科技人員服務,為人類的健康和醫學的發展服務。堅持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結合、追蹤學術前沿和科普知識并重的方針,努力把《首都醫科大學學報》辦成高水平、高質量、有特色、有影響的醫學學術名刊[1-2]。
自創刊以來,《學報》先后建立并完善了八屆編輯委員會,這些編委為保證 《學報》學術質量、提高 《學報 》學術水平做了大量工作。歷任主編對學報都傾心專注,把握出版方向與學術導向。前任主編王曉民教授親力親為,學報的眾多欄目在他的提議下設立,如“臨床專科院系大專題”、“獎項介紹”、“名師”等欄目;副主編和眾多編委獻計獻策,為學報主動承擔專題策劃組稿并撰寫高質量論文,以豐富和提高學報的學術水平,從而提高學報的學術影響力。
為適應《學報》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學報編輯部積極從世界范圍內遴選杰出的科學家組成了第八屆編委會, 為學報進一步的拓展與提升形成了強有力的編委隊伍支撐力量,以保證刊物的學術水平與質量。
《學報》編輯部不僅注重編委會的工作, 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學報》審稿專家隊伍的建設,并進行動態管理。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篩選, 《學報》已經擁有了一支覆蓋生物、醫藥各學科領域的近千名審稿專家隊伍。《學報》的審稿專家覆蓋北京眾多醫療科研機構,同時, 《學報》不斷將國內以及國外的專家納入專家庫, 這些專家對保證《學報》的學術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擁有突出的學科優勢。學校整合了學校本部及所有臨床醫院的學科資源,先后成立了39個相關專科學院和專科學系,是首醫獨特的學術框架與體系。據此,《學報》開設了臨床專科“專題報道”欄目,每期緊緊依靠這些專科院系的學科學術成果進行報道。自 2005年以來, 編輯部有計劃、有系統地組織宣傳學校特色臨床專科院系,截至2020年10月,共報道大專題95個,這些專題的出版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與認可,也充分展示了首醫的學科特色。事實證明它起到了強化《學報》的專業特點的作用,突出了首都醫科大學的臨床優勢,對于提升《學報》的學術質量、豐富《學報》的辦刊風格做出了較大的貢獻[2]。
其次,首醫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含中醫),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培育)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學報依托這些重點學科的優勢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組織優質稿源進行展示,凸顯首醫的優勢學科與強勢科室,彰顯學校的實力與水平;避免優質稿源的外流,豐富了刊物的內容與品質,強化了學報的學術影響力。
此外,《學報》用心培植和發現一些新的學術亮點,想方設法促發它們在學科上的生長點,鼓勵新生學科的發展壯大,以點帶面,逐步形成較大的學術影響力。
通過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新生學科的集中報道,《學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展示特色與品牌欄目,卓有成效地彰顯了首醫的學術影響力、提高了學校的學術聲譽!
《學報》緊跟學科發展步伐,第一時間宣傳國家科技進步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拉斯克獎等最新科學成就與發現,充分發揮了宣傳優勢。至今共報道諾貝爾獎項20個,國家科技進步獎獎項19個,拉斯克獎4個。
編輯部以媒體人特有的學術新聞敏感度,捕獲大眾健康熱點和焦點,關注公共衛生事件,積極主動對新發傳染病的致病機制、診療方案、大眾預防與應對策略進行宣傳與報道,爭取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傳播。以“特別關注”欄目先后組織報道了“手足口病(EV71)防治”[3]、“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4]、“核輻射對人體的生物學危害及醫學防護基本原則”[5]、“埃博拉病毒致病機制”[6]、“登革病毒和登革熱”[7]等熱點內容。特別是2019年末到今年春天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初見端倪之時,編輯部在第一時間組織征集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治進展”的專題,針對北京市新冠肺炎定點診療醫院——首醫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附屬北京潞河醫院進行約稿。3家醫院給予了高度重視,院長親自策劃,醫院科技處組織,全員配合撰寫,《學報》在最短的時間里將這些定點醫院的診療經驗快速發表出來,供全世界分享與借鑒。無疑這些學術論文的刊發極大地傳播了首醫的聲音,也滿足了受眾的渴望!
為了有效促進首都醫科大學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匯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6種科技期刊編輯部共同組建了“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8-9]。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的正式成立,為校本部和各臨床醫院搭建起了一個學術展示、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快捷平臺,從而可以更加全面、立體化地展示首都醫科大學的整體學術水平。
作為學校的一個教學服務平臺,學報編輯部也竭力為學校的教書育人營造氛圍與環境,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和引導學生和青年成長:
《學報》自2006年以來創辦了“名師”欄目[10],每期雜志至少介紹一位中國醫學界有影響的前輩或有杰出貢獻的醫學專家,通過展示他們的生平、求學歷程和成長道路,突出宣傳他們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醫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奉獻精神,展現這些醫學前輩高尚無私的思想品德、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弘揚他們優秀的品質和人格,啟迪和激勵年輕一代的成長。迄今共計報道93位名師,深受廣大讀者的好評與喜愛,下載量超過了10萬余次。
編輯部非常重視作者隊伍科研素養的培養。多年來學報編輯部在工作中發現作者隊伍中有不少人對科學研究的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缺乏深刻的認識,亟待提高。鑒于此,學報編輯部從2006年開始精心策劃系列講座,邀請的專家有醫學生命科學領域的院士、著名學者、臨床專家,有統計學專家、流行病學教授,有國內外知名大刊的主編與資深編輯,專家們從科學問題的發現、科研課題的產生、科研課題的思路與設計、數據收集與處理以及論文的撰寫等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演講與傳授,聽講座的受眾也成百上千地增加。從2006年起,編輯部與科技處、圖書館、國際合作處等部處及附屬醫院科研處等多部門協作,聯合主辦多場非常有影響力的高水平講座。僅2020年4月14日-27日《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埃米編輯”為首醫師生及附屬醫院職工免費在網上開通斯坦福大學Kristin Sainani 教授的SCI 論文寫作精品課程(疫情期間給大家提供了SCI論文寫作的系統培訓),學校本部及附屬醫院的受益人數達7 000多名,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與追捧。
2015年,學報編輯部專門設置醫學論文撰寫與投稿課程,目的在于培養醫學生醫學論文寫作思維,熟悉醫學論文投稿、審核、編輯出版流程。這個課程針對性地介紹醫學論文的結構,醫學論文的主要類型,以及國內編輯部的常規工作流程。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選課同學能夠對醫學論文寫作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提升自身的醫學論文寫作水平。
學報編輯部多年來非常注重編輯隊伍建設。編輯部用心引進高素質編輯人才,精心選拔吸納畢業生,潛心培養年輕編輯,根據個人特點與從事期刊內容制定精細個性化培養方案,培養一專多能的學者型編輯人才,現在編輯部是一個老中青結合、初中高級職稱比例恰當、知識構架寬厚、編輯素養過硬的優秀專業技術團隊。編輯們有追求卓越、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有熱愛出版、樂于奉獻的工作態度,有嚴謹求真、不斷創新的工作作風、有和諧溫暖互助友愛的工作氛圍,為此,編輯部屢獲榮譽,獲得 “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駿馬獎” 2人次,“銀牛獎”1人次,北京市高校期刊優秀編輯5人次,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3人次,編輯部主任張俊敏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7年)。編輯部這個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集體多次獲得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光榮稱號。
《學報》經過幾代期刊人的努力,學術影響力明顯提高,多年來連續獲得一系列的榮譽和獎項,被國內外重要數據庫收錄,2008年 12月, 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 5版)收錄。《首都醫科大學學報》成為科技期刊中為數不多的雙核心期刊之一。
60年,是一個里程碑,記載著櫛風沐雨;60年,是一個新的起點,呼喚著逐夢啟航。《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全體編輯將不忘初心,同心同行,在已取得成績的基礎上,為推動學校學科建設、擴大刊物知名度、培養優秀學術人才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