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鈺陽,何冠瑾,黃蜀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2.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因有明顯的瘙癢,且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經研究,其發病機制可能與細胞亞群 (Th1/Th2)平衡失調有關[1]。濕疹臨床分為分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類型。慢性濕疹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形成,也可開始即為慢性濕疹。其臨床表現為病患處皮膚增厚、浸潤,伴棕紅色或色素沉著,表面粗糙,覆鱗屑,或因抓破而結痂,手足部濕疹可伴發甲改變。皮疹一般對稱分布,常反復發作,自覺癥狀為瘙癢甚至巨癢。瘙癢程度常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2],即患者年齡越大,其瘙癢程度越重,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也隨之增大。在治療上,現在醫學仍以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或應用維生素C、鈣劑為主[3]。短期內療效良好,患者癥狀改善顯著,但多數患者仍有反復發病傾向,長期來看,無特殊治療方法。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從個體出發,在一定程度上與現代醫學互補,提高慢性濕疹的治療效果。本文就近五年中醫治療慢性濕疹的現狀及進展進行總結,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濕疹在中醫屬于“濕瘡”、“濕瘍”范疇。根據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不同,其名稱也不盡相同。如浸淫全身,滲出較多稱“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為“血風瘡”或“粟瘡”。發于耳部稱“旋耳瘡”,發于乳頭稱“乳頭風”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濕、暑熱毒邪;或脾胃受損,失其鍵運,濕熱內生;或肝氣不疏,氣機雍滯;或腎陽不足,蒸騰氣化失常;最終水濕蘊于肌膚而發病[4]。急性期以濕熱為主,亞急性期以脾虛濕戀有關,慢性期常以血虛風燥為主。治療上以利濕止癢,養血潤膚為主。辨證分型分為:濕熱蘊膚、脾虛濕蘊、血虛風燥三型。
谷盛蓮[5]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以方劑野菊花20g,白芷、三七、蒼耳子各15g,馬齒莧14g,苦參、甘草、黃連各10g,魚腥草9g,黃芪、黃柏各8g治療31例濕熱浸潤型慢性濕疹對比單純西藥抹氟芬那酸丁酯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合并地氯雷他定治療,取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行統計學比較,單純中藥治療組其療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均優于西醫治療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娣[6]以健脾除濕湯加減治療慢性濕疹25例,對比單純西藥治療,其有效率明顯優于西藥組(中藥組有效率:80%,西藥組有效率60.9%),差異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鄭奕[7]等以方劑苦參6g,威靈仙20g,石菖蒲20g,火麻仁30g,制何首烏12g,丹參15g,白鮮皮15g,地膚子12g治療慢性濕疹36例,對照單純服用氯雷他定,其實驗組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有效率為72.22%。中藥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西藥治療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馬卉[8]等以自擬方劑和血除濕湯(當歸10g、白芍20g、生地黃20g、丹參20g、白鮮皮15g、海桐皮15g、烏梢蛇15g、雞血藤30g、蟬蛻6g)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濕疹30例,對照單純使用西替利嗪,實驗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四周治療后,實驗組瘙癢程度較對照組輕,且無不良反應。葉強[9]等自擬方劑祛濕止癢方(蒼術20g、土茯苓20g、澤瀉20g、黃柏15g、車前子15g、白鮮皮15g、黃連6g、地膚子2g、防風15g、白芍15g、夜交藤30g、甘草3g)治療濕熱蘊結型慢性濕疹,對照單純使用氯雷他定,四周后實驗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周豐寶[10]等以方劑生地30g,牡丹皮30g,丹參50g,靈芝 50g,夜交藤30g,雞血藤30g,荊芥20g,防風15g,玄參30g,白鮮皮20g,苦參15g,陳皮20g,甘草20g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濕疹,對照使用氯雷他定合并外用地奈德乳膏,其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李筱紅[11]以中藥全蟲 8g,防風、陳皮、蟬衣以及荊芥各10g,雞血藤、當歸、白蘚皮、丹參以及生地15g合并依巴斯汀內服治療慢性濕疹64例,對比單純內服依巴斯汀合并外用氟米松軟膏,其試驗組有效率(有效率:93.75%)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組(有效率:62.5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椎り朳12]以四物消風湯聯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濕疹40例,對照單純服用鹽酸西替利嗪,其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唐杰[13]等以透刺法、圍刺法治療慢性濕疹60例,其中透刺法有效率達79.3%,圍刺法有效率達76.7%兩種方法對于治療慢性濕疹療效均較好,但止癢效果,透刺法明顯優于圍刺法。
賈海玲[14]等以火針點刺濕疹局部阿是穴,及天樞、曲池、肺俞、血海、風市治療慢性濕疹30例,對比單純應用氟米松軟膏,其治療組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有效率為83.3%,火針治療慢性濕疹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治療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閆靜[15]以火針點刺濕疹局部阿是穴治療脾虛濕蘊型慢性濕疹32例,對照單純應用地奈德乳膏治療,其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植翠崧[16]等以梅花針叩刺放血局部皮損治療慢性濕疹50例,對比單純使用派瑞松乳膏,其實驗組有效率為72%,對照組有效率為48%,梅花針叩刺放血療法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路金英[17]以三棱針局部刺絡放血治療一例慢性濕疹,在治療30天后,患者瘙癢消失,皮損皮膚留有輕微皮損及少量色素沉著,治療期間,瘙癢未反復,整體治療效果較好。
白雪[18]等以自擬方劑馬齒莧 30g,黃連10g,當歸15g,白鮮皮30g,苦參20g,地膚子30g,生地20g,白芍15g,生甘草15g,蛇床子20g煎藥外洗合并外用0.025%維 A酸乳膏治療慢性濕疹74例,對照單純使用維 A酸乳膏,其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有效率:98.65%,對照組:90.54%),其差異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
云建新[19]以經絡辨證取穴配合局部刺絡放血治療慢性濕疹35例,其整體有效率達91.43%。高暉[20]等以火針配合刺絡放血治療慢性濕疹,對照單純使用火針、刺絡放血及單獨使用西藥組,其起效時間,療效維持時間及治療后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殷貞燕[21]等以針灸陽陵泉穴、足三里、曲池、血海、曲池配合六味地黃湯內服治療慢性濕疹51例,對照單純使用西藥西替利嗪內服配合炎松尿素軟膏外用,其有效率、復發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濕疹是臨床常見皮膚病,其病程長,易反復,難治愈,易感染[22]等特點,為臨床治療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F代醫學中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為治療濕疹的主要方法,但卻有著副總用大、藥物依耐性強、后期復發率高的特點。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不難發現中醫在治療濕疹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無論是中醫內治還外治或是綜合療法,均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療法具有療效好,起效快,副作用小,后期復發率低的特點,為慢性濕疹的治療提供了可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