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富順縣安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自貢 643219)
畜牧業養殖過程當中,時常發生一些動物疾病,這些動物疾病不但類型較多,而且有著非常復雜的病因,輕則影響動物正常生長,導致發育遲緩,同時對畜牧產品質量也造成很大影響,而重則則引發動物大量死亡,嚴重阻礙畜牧業的持續穩步發展。所以在畜牧業養殖過程當中,必須要了解和掌握引發動物疾病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控,這樣才能控制和減少各種疾病對畜牧養殖業造成的不利影響,為畜牧業的持續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規模化畜牧養殖產業獲得了很大發展,一些養殖場為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大量從外地引進一些畜禽動物,但是在引種過程當中,多數養殖戶存在很大盲目性,對流行病學不注重、不了解,沒有全面掌握動物引種地疫病流行情況,引入的動物品種質量較弱,抵抗力明顯不足,還有的動物攜帶一些病菌,為動物疫病蔓延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還有一些養殖戶在動物引種過程當中,沒有按照相關管理要求采取嚴格的落實隔離觀察制度,未達到隔離觀察期,便將引種的動物和原有動物混養,導致疫病傳播蔓延,造成巨大損失。
不科學,不合理的養殖管理方式,也是引發動物疫病流行傳播的主要原因。雖然伴隨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然而目前在動物養殖過程當中,中小型規模養殖還占據非常大的比重,在種養殖過程當中,很多養殖戶缺少科學養殖意識,過分的看重經濟利益,沒有科學合理的調控好動物養殖環境,造成養殖環境衛生條件極差,而且不同年齡動物混養在一起,同時養殖場內還有一些其他動物存在,另外野生動物時常接觸養殖場的動物給各種疾病傳播提供了媒介,如果發生動物疫病,便會迅速傳播與流行,引發嚴重的損失。另外,不合理的喂養影響動物自身營養吸收,導致其抵抗力明顯不足,加重動物疫病傳播流行。另外在動物養殖過程當中,一些養殖戶不重視合理搭配動物飼料,導致飼料營養不高,品種單一,無法為動物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導致動物機體養分供應不足,抵抗力較弱,在應激因素影響下,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動物疫病傳播流行。
為了控制和減少動物疫病發生蔓延,將疫苗免疫接種工作充分做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一些養殖戶在動物養殖過程當中,疫苗接種方面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接種疫苗太過隨意,有什么疫苗就給動物接種什么疫苗,疫苗接種不合理,免疫程序比較混亂,沒有充分重視到疫苗接種過程中不同疫苗產生的拮抗作用,影響疫苗活性,為其他新型傳染病爆發流行創造了條件。而且動物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認為動物沒有臨床癥狀便是健康的,不必接種疫苗,接種疫苗還會出現一些副反應,對動物健康生長不利。也有的動物養殖戶雖然給動物進行疫苗接種,但是接種過程當中運用的方法不科學、不合理,應當通過肌肉注射進行免疫的,反而通過飲水進行免疫,需要皮下進行注射免疫的,采用深部肌肉注射進行免疫,還有的需要多次接種才能達到免疫效果的,則一次進行肌肉注射,不僅難以起到良好的防疫效果,還極易導致動物疫病流行傳播,嚴重影響動物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為了控制和減少動物各類疾病發生,對其養殖環境不斷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工作開展過程當中,首先要充分考慮養殖環境承載養殖生產的能力大小,對于市場交易流通、加工和防疫各項工作全面考慮,科學的確定養殖規模。同時在遠離污染區域選擇養殖場址,同時確保養殖場良好的光照條件以及通風條件,確保水源的清潔性,保證穩定的電影力供應以及便利的交通。充分考慮動物養殖類型對養殖空間科學布局,確保動物有著良好的活動區域,并在養殖場設置清潔道與污染道,以便及時清運出各種污染物。另外,還要確保養殖場所合理的溫度條件,加強隔熱保溫處理,引入現代化養殖設施,通過不斷提高動物養殖適應環境條件,促進動物健康生長,減少各類病菌滋生,控制動物疫病發生。
為了有效控制與減少動物養殖過程當中各種疾病困擾,加強適應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動物養殖過程當中應當選擇優質的動物品種,因為動物品種的不同在抵抗疾病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動物選擇過程中,不僅要對當地市場需求充分考慮,還要結合當地氣候,環境條件以及適應條件,選擇適合當地養殖的優質動物品種進行養殖。同時在動物養殖過程當中應當采用科學合理的飼養方式,由于飼養動物品種的不同,在飼養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必須要充分考慮動物品種生長特性,科學合理的確定飼養方式。如生豬養殖過程當中運用自繁自養的方式,并采用人工授精手段,并發揮小單元飼養技術優勢,提高養殖水平。蛋雞養殖過程當中可以采用籠養或者網上平養等方式進行養殖。另外,在動物飼養過程當中應當加強飼養管理工作,為動物提供營養高,抵抗力強的飼料品種,并配備專業的人員進行養殖,將消毒工作充分落到實處,對動物常見疾病及時科學處理,特別是育成期和中畜禽,確保動物有著良好的活動量,使其抵抗力不斷提升,減少各類疾病出現。
在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當中,對動物疫病展開科學防治非常重要。具體工作實際應當將以下幾點充分做好。強化消毒滅源工作,結合動物養殖實際,制定科學的消毒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科學合理做好動物飼養場所環境及其相關用具等消毒工作,對外來人員強化管理,養殖場所不可隨意進出。對引進的動物健康狀況全面分析,10~15 d之后仍然健康,才可進入養殖場區。出欄之后對圈舍展開及時消毒,并空圈兩周之后才可繼續應用。同時加強免疫接種,依照動物品種和不同生長期采用相應的育苗擊中免疫。如在《動物防疫法》相關要求下,及時給生豬進行豬瘟、豬鏈球菌病、口蹄疫等疫苗接種,同時強化免疫接種監測,了解免疫接種的實際效果。另外對各類動物疫病科學合理的進行處置。動物養殖場應當安排專門人員進行養殖,并及時了解動物健康狀況,與動物表現充分結合,了解與掌握動物所患的疾病,運用有效的方案進行治療,在發生特大動物疫病時,第一時間上報有關部門,并按照有關程序科學處理。病死動物嚴禁出售和食用。
在畜牧養殖中,動物每天會產生大量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極易滋生細菌,引發疾病。為避免發生畜牧養殖動物疾病,應處理好養殖場的污染物,破壞各種病菌的生存環境。一方面,根據動物的生長階段,投放適量的飼料,在提供其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的同時,避免浪費飼料,及時清理食物殘渣,減少蠅蚊數量。同時,做好養殖場的滅蠅蚊、滅鼠工作,阻斷病菌的傳播途徑。另一方面,每天清理動物產生的糞便,并進行科學處理,避免給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在畜牧養殖中做好各種疾病的防控工作,保證動物健康生長尤為重要。應分析動物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疾病,把握不同疾病的病因,既要明確各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又要積極采取措施,做好各類疾病的防控工作,尤其應注重優化養殖場的外部環境,在場址的選擇上應進行綜合考慮與分析。同時,加強飼養管理,選擇優良的動物品種和合適的飼養方式,還應加強對相關疫病的控制,處理好養殖場的各種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