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明
(四川省平昌縣西興鎮畜牧站,四川平昌 636437)
動物免疫環節的重點工作就是提高動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隨之出現的問題是免疫密度提高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各樣環境因素的影響后引發了副反應,甚至有零星死亡現象,為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也阻礙了基層防疫工作的開展。
免疫就是指抗原抗體兩者之間進行相互作用,并且能刺激動物免疫系統進行免疫應答并產生抗體。以抗原來源和作用性質為依據進行區別,可以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屬于先天性免疫,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遺傳性。特異性免疫是動物進行人為免疫抗原后,獲得某種特定作用的免疫,沒有遺傳性[1]。
產生特異性免疫的先決條件是存在抗原,然后才能激活機體免疫細胞產生致敏淋巴細胞和抗體。抗體是一種能刺激機體進行特異性結合反應的免疫球蛋白。
動物在接種疫苗后,受其本身以和疫苗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某種變態反應,稱為免疫副反應。動物接種疫苗后,其本身就會發生某種特異性反應。這種特應性免疫可以分為正常反應和過敏性反應這兩大類,區分的依據就是特異性反應的性質以及嚴重程度。
少數動物接種疫苗后會出現正常的局部或全身反應,在 2~3h后,這種癥狀也會自行消失,這就是正常反應。動物有正常反應時,就要密切關注其飲食狀況,體溫等其他身體機能指標變化,來確保出現意外情況時及時處理問題。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因為觀察缺失和原因誤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2]。
過度正常反應就會出現過敏反應,或其他可能動物不能承受的劇烈反應。比如缺氧、嚴重的呼吸困難、虛脫或驚厥過敏性休克等。發生劇烈的過敏反應時要采取必要急救措施進行搶救。
以下問題都可能直接導致免疫副反應的發生:免疫前技術人員在進行免疫前,錯誤的評估了接種動物精神狀態,就會違反免疫接種禁忌,導致免疫的群體對象出現錯誤;同時接種多種疫苗,可能存在接種的部位和方式不準的問題,且不同免疫之間的時間間隔短;回溫不足的情況下注射疫苗,后續免疫中就會注射過冷疫苗;母源抗體水平過高卻接種疫苗;操作流程問題,消毒不達標,未實現完全的無菌注射等。
疫苗提純度低、雜質多等其他自身問題;疫苗含量高;超劑量接種疫苗;疫苗中的病毒株或者菌株毒性強。
動物出現應激反應原因主要有:沒有進行科學性的管理飲食問題,動物營養不良和營養不均衡,由于長時間處于與動物不匹配的溫濕度環境中,造成的自身免疫力低下;動物轉運途中,沒有應激藥物且防暑降溫和防寒保暖措施不全;運輸完成后隔離觀察時間短就進行免疫接種,就會導致動物發生免疫副反應的概率大大提升。
動物抗應激能力與動物品種純正程度有關,越純正的物種,抗激能力卻越低;對于亞健康狀態和患病的動物注射疫苗,既不能預防疾病,還可能會引發免疫副反應。進而導致動物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換率均降低,生產效益隨之降低。
為不同的牲畜,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和不同的體重的牲畜進行注射疫苗時,必須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規定的劑量,接種部位、方式,接種時間間隔等條件進行接種。避免在注射時發生超劑量或劑量不足等其他錯誤操作。疫苗必須“回溫”至20~25℃才能進行注射,且注射部位和器械要進行嚴格消毒。為了防止在動物之間出現交叉感染就要嚴格遵守一針一畜的原則。
雖然雜交品種的抗病力強,抗應激能力強,但是也要保證在飼養時做到定期通風換氣,避免過多的粉塵導致空氣污濁。也要保證動物光照充足,溫濕度適宜。每天輪換使用酸堿消毒藥進行定時的消毒工作,以切斷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途徑。接種疫苗前后要改善動物的飼料情況,必須保證能量充足和營養均衡,同時要往飼料中多添加抗應激藥物維C、黃芪多糖和適量的微量元素。動物的采食量、精神狀態以及體溫變化要做好嚴格記錄。
動物個體和群體的臨床健康檢查和動物接種記錄以及診療記錄的查閱都必須要在任何一次的免疫計劃實施前檢查完畢。針對存在精神、食欲、體溫不正常、體質瘦弱、幼小、年老情況的動物,就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考慮是否需要實施免疫補針。
轉移完畢的動物要進行7~10 d的飼養觀察,需要密切觀察其精神狀態、食欲、體溫等,根據實際觀察情況判斷是否能夠實施免疫接種;針對配種和懷孕的動物,要在配種前1個月和生產后15 d進行接種免疫。而懷孕期的動物通常是不給予疫苗接種的。
如果想要有效的防治動物可能出現的免疫不良反應,就要嚴格遵守免疫操作規范流程,選用高質量疫苗,同時要盡最大努力消除其他影響機體產生免疫副反應的因素。只有嚴格遵守了這些條件,才能使動物生產效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