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喜
(陜西省山陽縣畜牧獸醫中心,陜西山陽 726400)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扶持下,實施了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建設了一批規模化程度高、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使我縣生豬生產形成了產業化經營格局,生豬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2020年第三季度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37.3萬頭,其中出欄22.4萬頭,生豬產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27.13%。
惠農政策的實施為畜牧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全縣規模養殖逐年擴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生產經營模式逐漸占據主導地位。2020年9月底,發展年產2萬頭生豬養殖鎮8個,年產3000頭養殖專業村10個,年出欄1000頭以上養豬場(小區)20個,年出欄百頭以上養豬大場大戶140個,5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303戶,全縣生豬規模養殖的比重已達到65%,良種覆蓋率已達95%。
全縣依托漫川優源、福林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和板巖佳泰養殖有限公司3個較大規模的養豬場,建立起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同時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32個,發展社員1200余人,不僅有效地促進了飼料、防疫產品銷售的統一,還為我縣生豬生產與市場間商品交易疏通了渠道,大大促進了生豬的流通范圍。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鑫發、優源、佳泰、瑞豐等大規模養殖主體。
近幾年,山陽縣狠抓了生豬標準化養殖,鞏固和完善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充實技術力量,提高服務水平,加強了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同時突出解決好品種、飼料飼養、環境、疫病防控、生豬屠宰和產品深加工等諸多問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農村生產模式還是以傳統養殖,小規模生產為主,生產條件落后。目前,山陽縣養殖規模達萬頭以上,可稱為標準化豬場的僅有6家,其余的養殖企業因資金問題,生產還一直沒有達到設計能力。
2018年8月3 日以來,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的復雜性進一步加大了動物防疫工作的艱巨性;再加上我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基層財政困難,村級防疫員的年工資1400元,難以調動防疫員的工作積極性。免疫反應死亡難以及時解決,增大了疫病防控難度。監測費用高,監測工作難以全覆蓋,致使一些重大動物疫病的病原學檢測及抗體檢測無法做,滿足不了現行需要,檢測設備落后,對疫病的判斷和處置造成了困難。流通和運輸環節監管難度較大,外來動物疫病輸入性概率加大,防控工作難度增大,給公共衛生安全帶來隱患。
規模養殖還缺乏相應的環保措施和廢物處理系統,糞便未經處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化糞池,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使環境保護與生豬產業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畜牧業發展導致飼料用糧大幅上升,目前我縣的飼料用糧約占糧食的1/3,則存在著人畜爭糧的問題,這種飼糧短缺的情況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大多數從業者對養豬出現恐慌,養殖積極性受到挫折,風險大不敢投入,淘汰母豬,生豬產能下降。加之,飼料價格逐步上漲,養豬成本不斷增加,使本已基本恢復的生豬生產發展形勢又趨嚴峻。
目前,山陽生豬業除圍繞縣城鮮肉供應的定點屠宰廠外,豬肉加工企業還沒有,這已經嚴重制約了生豬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母豬養殖戶的扶持力度,提高母豬的存欄量,在制定扶持政策時,應考慮政策的連續性,以增強養豬戶信心,穩定全縣生豬生產。
提高村級防疫員的生活待遇,穩定基層防疫隊伍,實施“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疫病防控機制。完善實驗室建設,充分發揮實驗室職能。
養殖場建設要在養殖總量和出欄總量上有所突破,建堅持“抓大扶小”的原則,以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場和建設養殖小區為重點,加強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加快創建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
利用“山陽縣農業信息網”建立及時、準確、權威的生豬監測預警機制,大力推行“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通過“先賣后養”規避風險,減少生豬生產的盲目性,應對生豬價格的不合理波動,從而保證一定的利潤。
(1)從生豬養殖場建設開始,加大糞污處理設施的建設,控制污染;動物衛生監督部門要加大對使用違禁飼料、藥物的查處力度,督促養豬場(戶)合理規范用藥,確保畜產品安全。
(2)充分利用標準化豬場的良種優勢,按區域新建生豬人工授精站點,擴大生豬良種推廣普及率,加快生豬品種改良進程,全面提升我縣的生豬品質,增加養豬效益。
(3)要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存欄的生豬應免盡免、不留死角。畜牧技術員要掛鉤到重點規模養殖場,幫助制定更加完善的生豬免疫程序,監督并指導養殖戶開展防疫。
(4)要抓好生豬檢疫。檢疫員要加強對流入(出)生豬的檢疫、隔離,做到既無外疫引入,又無染疫病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