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杭錦后旗農牧和科技局畜牧工作站,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400)
目前人們對牛乳制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要求生產的牛乳制品生態安全無公害,對奶牛養殖產業提出新要求,我國奶牛養殖領域也在不斷發生革新和變化。傳統奶牛養殖模式下易造成乳制品嚴重的藥物殘留,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養殖方式,使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奶牛繁殖技能和生產技能。
奶牛的生產能力與奶牛的品種、體質、外貌有密切聯系。身體較為健壯,外形較好,符合其品種性能的奶牛具有高產能力。在選擇奶牛時,還應結合當地的市場需求及具體的品種要求,做到科學合理選擇,以本地品種為主。對于本地品種生產性能較為落后的,應優選種公牛進行雜交,生產的雜交后代具有適應能力較強、生產潛力較大的特性。
在奶牛養殖管理中,為保證奶牛錯開夏秋季節的炎熱時期,降低熱應激刺激,應確定適合奶牛的產犢時間,控制在每年冬末和春季。奶牛分娩后,泌乳能力旺盛,代謝較為快速,同時也是青綠飼料比較豐富的時間,外界溫度逐漸回升,另外蚊蟲也不會大量繁殖,有利于提高奶牛的產量和品質[1]。同時,干奶期要結合奶牛的身體素質和生長情況,適當搭配飼料,嚴格控制能量飼料和蛋白質飼料的投喂量,確保養分供給充足,飼料多樣,滿足干奶期奶牛的生長發育所需。
熟練科學的擠奶技術能增加奶牛的泌乳量,減少乳房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在擠奶操作前,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選擇溫水對乳房進行擦拭,通過溫水的作用使血管引起反射性擴張,使血液向乳房部位流動,進一步增強乳汁的合成,提高乳汁產量。操作人員在擠奶前還可對乳房進行適當的按摩處理,使乳房迅速膨脹,有利于乳汁排出。在擠奶中還應按照奶牛的生產性能逐漸增加擠奶次數,多數情況下增加擠奶次數可提高產量,但是要嚴格控制頻率,否則會浪費勞動力,同時還會影響奶牛的正常休息及乳房功能的正常恢復[2]。
養殖場在更換奶牛飼草飼料時,一定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突然更換飼料將會對奶牛產生較大的應激刺激,對整個瘤胃消化系統產生嚴重影響,使瘤胃當中的菌群失調,不能產生大量胃酸,使瘤胃消化功能不斷減弱。因此,在飼料更換過程中,要執行1周以上的過渡期,保證奶牛逐漸適應新的飼料配方。
針對一些奶牛的流行性疾病,在飼養過程中要堅持“預防重于治療”的原則,經常對奶牛進行藥物預防和疫苗接種,提高奶牛的免疫力。定期對奶牛本身以及圍欄、用具、干草、水等進行消毒。并經常清洗牛棚,噴撒消毒劑,對用具可以放在陽光下晾曬,對工作服、醫療設備經常煮沸消毒。飼草料在飼喂前必須仔細檢查,以防止發霉,并對飼料中的雜草進行清理。同時還應該注意奶牛的清潔,防止寄生蟲病。經常用水給奶牛刷毛,這樣不僅可以給奶牛去污,還可以保持奶牛自身的清潔,促進奶牛的血液循環[3]。
首先,應對奶牛進行定期體檢,牛場應對合格的奶牛進行采血化驗,根據抗體水平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定期清除奶牛糞便、廢草和尿液,保持牛圈地面干凈整潔,再用消毒劑消毒徹底,這樣不僅可以殺死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減少牛舍的灰塵,特別是在飼喂切碎的干草,牛舍內塵土較多,如果灰塵攜帶大量的霉菌孢子,奶牛吸入呼吸系統將對牛的健康造成嚴重損害,也是奶牛發生肺炎的重要原因、奶牛發生肺炎后往往很難治愈。每天仔細觀察奶牛的精神狀態、糞便、呼吸道的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止造成病情延誤,同時對奶牛的損害加重。
牛蹄經常接觸糞便和尿液,如果管理不當,很容易帶來蹄病,腿部疾病,造成行動不便,不活躍等狀況,甚至引起奶牛采食量減少、體質量和抗病性下降,最終影響泌乳量和繁殖能力,可見蹄預防奶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每天定期清理牛糞,保持地面清潔干燥,避免牛蹄長期浸泡在牛糞中灼傷。同時,加強對牛蹄的護理工作,定期修理蹄部,用福爾馬林、硫酸銅溶液處理蹄部,一旦發現牛蹄疾病,立即徹底消炎,如果有受傷也需要使用高錳酸鉀消毒后包扎,以促進蹄部盡快恢復健康。
疥癬是奶牛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一旦發生,就很難治愈,所以我們必須做好預防工作。在正常的飼養和管理中,應增加通風量,保持牛棚內空氣新鮮、濕度低,從而消除適合疥螨生存的環境。定期清洗被泥土或污垢污染的表面時,用毛刷將其擦拭干凈,以避免感染疾病。一旦發現牛感染了疥螨時,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用濃度為0.5%的伊維菌素淋浴,或用敵百蟲水溶液涂片疥癬。使用中應注意間隔,輪換用藥,做到蟲、卵一起殺,以達到更高的治療效果。
為滿足人們的需求,需對奶牛養殖管理方法進行革新,不斷優化養殖管理方案,為提高奶牛的群體泌乳量,同時奶牛增加養殖場地的經濟效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體系,預防常見病的發生,為奶牛的健康生長和高產穩產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