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麗
(合浦縣廉州鎮農業和扶貧服務中心,廣西北海 536100)
首先,規模化養殖污染較為嚴重。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規模化養殖所產生的豬糞每年在20億t左右,而這些污染物對周邊的水體以及居民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損害。所以,在進行規模化養殖時,要合理進行選址,并做好對污染物的處理。其次,濫用藥品與飼料添加劑。一些養殖戶為了短期的利益,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添加劑促進生豬生長,并且這些可以控制生豬發病和提高瘦肉率,但這些會在豬肉中遺留有害物質,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如“瘦肉精”事件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1]。最后,豬病的流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豬病的流行范圍越來越大,如禽流感、豬口蹄疫等,甚至會形成豬與人共患病的現象,引起社會恐慌。所以,人們對于豬病的防控越來越重視,也在不斷探索新的養殖模式。
近年來,豬病的發生越來越頻繁,這不僅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一旦病豬流入市場,進入人們的餐桌,很可能會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嚴重的話還會帶來疾病流行。所以,養殖戶必須結合豬病流行特征,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確保豬可以健康生長。
第一,在生豬交易日益頻繁和人員流動增強的背景下,豬群出現了一些新的傳染疾病,如傳染性胸膜炎、流行性腹瀉等,進一步增加了傳染病的種類。第二,如今豬病已經不是由一種病原體所感染而引起的,基本是由多種病原體的共同作用造成的,這樣就使得病豬的臨床癥狀比較復雜,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確診。第三,呼吸道疾病增多,目前在養豬場中呼吸道疾病占據很大的比重。第四,繁殖障礙性疾病,如豬流行性乙腦、豬瘟等,會造成初產母豬流產。第五,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性越來越嚴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繁殖障礙性疾病等。
對于豬疾病的防治,養殖戶需要始終堅持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要充分認識到預防對于豬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相關豬病的治療。
第一,防治對策的制定。在預防豬病的過程中,養豬戶需要根據常見的豬病,制定與之對應的一系列防治對策,以便可以在豬病發生時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第二,科學防控生豬疫病。對于已經出現的疫病,豬場的管理者需要先對病豬進行隔離,并及時請專業的獸醫對病豬進行診斷和治療;其次,已經病死的豬,要對其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深埋、焚燒等;再次,要每天進行消毒,每周對消毒藥品進行更換;最后,要對健康豬進行免疫接種,避免疫病的擴散[2]。
第三,建立安全生產體系。對于引入的生豬,需要做好嚴格的檢疫與檢查工作,避免病豬進入豬群;其次,需要在平時的飼養過程中,做好消毒工作與飼養管理,保證養豬場衛生狀況的良好,以免發生傳染病。
第四,科學用藥。一般情況下,母豬分娩、初生仔豬等階段,需要選擇合適的藥物,用于預防細菌性及病毒性疾病的發生。同時,在病豬的治療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用藥的原則,切勿盲目用藥。
在建設豬舍的時候,應該盡量選擇向陽地帶,地勢最好高一些,并具有良好的排水設施。同時,還需要在豬場建設中,重視電力供應系統的設置。生產區與管理區需要分開,這個可以用圍墻將兩個區域進行分離,而生產區則要盡量選擇環境位置較好的地方。為了可以為豬病的防治提供保障,應當在豬場建設中設置專門用于病豬生活的隔離區域,其應于生產區隔開,保持一定的距離。另外,豬舍的設計需要考慮到豬的體重、飼養密度、年齡等因素。
養殖戶在選擇豬品種的時候,應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地址條件,選擇合適的豬品質進行養殖。此外,在選擇中也應重視經濟價值的考量。
豬的生長發育和所食用的飼料有著很大的關系。通常情況下,豬的生長發育需要比較復雜的飲食結構,所以在飼料的配制中要注重不同營養成分的搭配,這樣可以實現豬增肥的目的。一般在配料的選擇上,主要的成分是以小麥、玉米與高粱等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為主,輔料則是用胡蘿卜、南瓜等蔬菜。另外,還要保證攝入一定的蛋白質,對此可以添加一些花生粉、魚粉。在進行豬飼料的搭配時,還需考慮到豬的消化問題,如果飼料太細的話,會引起胃潰瘍,但太粗的話則會影響豬對飼料的吸收。
一般我們常見豬的飼養方式有直線催喂養、多次投喂和平面喂養。首先,直線催喂養,這種飼養方式主要是針對幼崽,通常是以精料催肥和圈養的方式進行;其次,多次投喂,仔豬斷奶以后,養殖戶需要根據它的生長發育需求,進行定時定量的投喂。通常在多次投喂中,要保證有0.7kg的精料含量,并要十分鐘左右為仔豬添加0.1kg的豬飼料。針對四個月左右的仔豬,一般每日飼養的次數為四次,主要是采取勤添少喂的方式。當仔豬達到六個月的時候,喂養的次數就可以減少為三次;最后,是平面投喂。假如豬舍的面積比較大的話,豬數量較多,養殖戶就可以在建設豬舍的時候,設置專門的采食場,供豬進行自由采食。
綜上所述,要想促進我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養殖戶必須對養殖技術進行創新,與此同時需要不斷加強對豬病的防范,最大限度保障豬的健康生長,養殖戶才會獲得理想的經濟回報,進而實現我國養豬產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