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慶同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蘇淮安 223200)
近年來,隨著規模化養殖場的不斷發展,防治寄生蟲病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別是隨著一系列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一些重要的寄生蟲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對于保障人和動物健康,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的寄生蟲病往往呈現慢性發展過程,很容易被忽略,因而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對于防治動物寄生蟲病依然至關重要。寄生蟲病的防治是一項及其復雜的工作,必須以流行病學的研究為基礎,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驅蟲是殺滅宿主體內或體表寄生蟲的一項預防性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預防寄生蟲病的暴發和流行,減少疾病給畜牧業帶來的損失。要使驅蟲工作完成得更好,在驅蟲前后和在驅蟲過程中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驅蟲時間的確定:應根據流行特點、生活史規律來確定驅蟲時間。“成熟前驅蟲”是對某些蠕蟲(線蟲和棘頭蟲、吸蟲、絳蟲)驅蟲的最佳時間,是趁蟲體在宿主體內還沒有發育成熟時進行驅蟲,其優點即能將蟲體消滅于蟲卵(或幼蟲)之前,又能防止蟲卵或幼蟲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成熟前驅蟲”需在掌握寄生蟲的感染階段,感染宿主到成熟排卵的時間方可進行。許多地方已把秋冬季節驅蟲作為一種固定實施的防治制度。秋冬由于大多數動物體質由強轉弱,此時進行驅蟲有助于動物安全越冬,秋冬季節不適于蟲卵和幼蟲的發育,在寒冷地區大多數寄生蟲的蟲卵和幼蟲是不能發育或不能越冬的,從而可以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驅蟲場所的選擇:為了防止糞便中的蟲卵、幼蟲及成蟲裂解后散出的蟲卵污染環境,應在專門的(有隔離條件的)場所進行。
(3)驅蟲的藥量要準確:驅蟲藥有驅蟲作用,但如過量(特別是毒性大的驅蟲藥)對動物機體也能產生毒害作用,外用殺蟲藥濃度大小也是如此,因此無論是預防驅蟲還是治療性驅蟲一定要掌握好用量或濃度。大批用藥前必須先進行小群試驗,以免發生大批中毒。同時還要根據動物年齡大小,體質強弱不同,進行分群區別用藥。
(4)用藥后要注意觀察:驅蟲后要注意觀察,如果發現有中毒者,應立即解毒。對于治療用藥后的患病動物要加強護理,以防繼發其他疾病。
(5)驅蟲后應有一定的隔離時間,直至病原排完為止。
其目的是消滅外界環境中的蟲卵或幼蟲。隨糞便排出的蟲卵,有的具有較厚的卵殼,對外界各種因素的刺激具有較強的抵抗力,一般的化學藥物均不能將其殺死,但對高溫敏感,所以要將平時和驅蟲后的糞便清掃干凈,堆積起來進行發酵(生物熱處理),既能殺死蟲卵或幼蟲,防止散播病院,又能保證環境衛生。
有些寄生蟲的發育需要有中間宿主參與,有些寄生蟲病的傳播需要依靠生物媒介來完成。因此,在一定區域內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和生物媒介存在與否、數量多少及活動情況都對這些寄生蟲病能否發生、流行及流行情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消滅或驅除可能存在的的中間宿主及生物媒介,是預防或控制寄生蟲病的重要手段。
寄生蟲的致病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動物的生長發育和其他生命活動,但動物的抵抗性反應也影響著寄生蟲的生長發育和存亡。動物的防御適應能力、營養狀況和年齡等因素能影響機體對寄生蟲的抵抗力。在養殖過程中,要做到日糧全價營養,保持動物健康體質,以增強動物機體抵抗寄生蟲病的能力。
包括肉品檢驗制度,肉品管理制度和建立輪牧制度,做好牧地預防。規章制度的健全對控制某些寄生蟲的傳播和流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防治寄生蟲病應當有按照行政組織“階梯”設置相應的防治機構,由它們實施管理、監督、宣傳教育和組織協作,建立防治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寄生蟲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