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芮軍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農業農村局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劍閣 628317)
牛結節性皮膚病(LSD)又稱牛疙瘩皮膚病、牛結節疹或牛結節性皮炎,被OIE列為必須通報的疫病,LSD于2019年8月首次在新疆發現,繼而在國內多地確診LSD疫情,我國暫時對LSD按二類動物疫病管理。LSD能夠導致公牛不育和母牛不孕、流產,降低奶牛泌乳量和肉牛生產性能,致其皮張損壞,同時發病牛可因繼發細菌感染而死亡,給養牛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LSDV)屬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為雙鏈DNA病毒,呈橢圓形或磚塊形;LSDV 主要存在于病牛皮膚結節、精液、血液和唾液中,LSDV 耐凍融,對酸(堿)、陽光和熱敏感,65℃下30min可將LSDV滅活,病毒粒子對20%乙醚、2%苯酚、1%福爾馬林以及季銨鹽化合物(0.5%)等敏感。
(1)不同年齡、品種的牛(水牛、奶牛和黃牛等)均易感染,產奶奶牛發病最為嚴重,能夠顯著降低泌乳量。LS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2~45%、10~20%。此外,LSD不傳染人,非人獸共患病。
(2)LSD的主要傳染源是感染牛和發病牛及其含有LSDV的皮膚結節、痂皮、眼鼻分泌物、唾液和精液等,健康牛接觸病牛毛皮、分泌物或被病牛污染的墊草、飼料或飼具等致病,牛犢吮吸被污染的牛乳而發病;LSDV能夠通過母牛子宮內傳播或經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傳播。
(3)鑒于蚊蠅等節肢動物能夠機械性傳播LSDV,因而LSD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吸血蟲媒活躍的高溫高濕季節(6~9月)多發。
自然條件下,LSD的潛伏期是14~28d,發病牛體溫升高達41℃,全身皮膚出現結節(直徑為10~50mm),特別是頸、肩部、頭部、四肢皮膚、乳房、陰囊和外陰等部結節明顯,結節可能破潰后形成結痂,淺表淋巴結顯著腫大,以肩前、股前淋巴結腫大最為明顯;病牛精神沉郁,流涎、流鼻涕以及流眼淚引起結膜炎,不愿活動,奶牛產奶量下降,公牛不育和母牛發生流產,重癥病牛可繼發細菌感染而死亡。
對病死牛剖檢可見結節病變集中在氣管和膽囊表面以及消化道、呼吸道內表面等處,各內臟器官表面也可發現特征性痘樣病變;膽囊腫大明顯、氣管粘膜充血,心臟、腎臟、肺臟腫大,其表面有出血點,肝臟腫大,脾臟腫大出血且質硬;胃和小腸粘膜呈彌漫性出血;淋巴結腫大、出血。
依據流行病學、典型臨床癥狀和剖檢便便能夠做出初步診斷,并且做好LSD與牛嗜皮菌病(病原為剛果嗜皮菌,病牛皮膚可見滲出性皮炎和痂塊)、牛疥螨病(為寄生蟲病,刮取病牛患處皮膚組織的皮屑鏡檢可觀察到蟲體)、牛皰疹性乳頭炎(病原為牛皰疹病毒2型:BoHV-2,病牛乳頭皮膚腫脹,發生乳房炎)以及牛偽結核性皮膚病(病原為偽結核棒狀桿菌,病羊劇癢,皮膚出現丘疹,約3~5mm,不破潰和化膿)等疾病的鑒別診斷工作。確診則應采取病原分離(經處理后的皮膚結節、淋巴結和肺臟等病料接種于易感細胞)與鑒定(間接免疫熒光試驗)、血清學檢測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病毒中和試驗VNT)等實驗室檢測手段。
(1)針對出現LSD典型癥狀的病牛要及時隔離并限制其移動,同時采集病牛鼻拭子、唾液或皮膚結痂等樣品送檢,確診LSD疫情后應立即撲殺病牛并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同時開展緊急免疫,即病牛所在地及鄰地全部存欄牛接種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劑量),對被病牛污染的飼具、圈舍和場地進行嚴格清洗、消毒。發病牛只撲殺且未發病牛只全部進行緊急免疫完成后30d內,限制與病牛同群飼養牛只的移動,嚴禁發生LSD疫情縣活牛的調出
(2)加強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強化蚊蠅等昆蟲媒介的撲滅能夠有效減少LSDV的機械性傳播,養殖場地和圈舍可增設滅蟲燈、防蚊網等設施設備,并且及時清除牛只糞便和污物,保持養殖環境干燥衛生,最大程度上降低吸血節肢昆蟲的數量,有效防控LSD疫情的發生。
(3)牛群進行疫苗免疫是防控LSD的有效措施,當前SPPV(綿羊痘病毒)、GTPV(山羊痘病毒)疫苗或弱毒LSDV活疫苗可用于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預防;在采用疫苗免疫牛群的同時還要嚴格控制牛群調運,倘若牛只未接種疫苗而調運則會加大疫病傳播的風險,為此牛只沒有接種疫苗不應調勻。此外,對于新購入的牛只要做好檢疫工作,混群前應與原場牛群隔離至少一個月,加強臨床監測,確保新購入的牛只無病后才能合群飼喂。
(4)加大LSD疫情防控宣傳力度,提高養殖場戶、屠宰以及經營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范水平,可通過網站、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媒介或向養殖者發放LSD防控知識手冊、明白紙以及LSD防控知識掛圖等,增強一線從業人員自主防范意識,鼓勵其發現疑似LSD病例后及時上報,做到早確診、早處置,避免LSD疫情的擴散蔓延,從而確保養牛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