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雙 趙 宇 王特日格樂 王立偉
(1.內蒙古通遼市嘎達蘇種畜場,內蒙古通遼 028000;|2.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畜牧工作站,內蒙古通遼 028000)
2020年10月8 日,位于通遼市嘎達蘇種畜場的一奶牛養殖戶,20頭奶牛中9頭育成牛均出現拉稀癥狀,糞便帶有鮮紅血液及粘液狀物,糞便排空后,則排出大量血液,經按腸炎治療3日無明顯效果后,畜主請筆者前去診療,筆者綜合分析,確診為一起育成奶牛爆發球蟲病。現將診療情況報告如下:
經畜主口述,發病牛此前一直是放牧飼養,由于放牧草場質量下降,畜主購買青干草改為舍飼,舍飼15d后,9頭育成牛陸續出現血便、糞便惡臭等癥狀,由于購買的青干草含土量較大,畜主誤以為草中含土量較多或干草對腸粘膜刺激導致拉稀血便,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故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2d后,情況愈加嚴重,故按腸炎治療3日,其中1頭育成牛癥死亡,其他8頭牛均無明顯效果。
病初精神沉郁,被毛松亂,體溫略高或正常,糞便稀,稍帶血液,顏色鮮紅。約1周后,精神更加沉郁,身體消瘦,喜躺臥,瘤胃蠕動和反芻減少,腸蠕動增強,排帶血的稀糞,呈粥狀,其中混有纖維性薄膜,有惡臭。后肢及尾部被稀糞污染,排糞時里急后重,弓腰努背,呈痛苦狀。病后期,糞便呈黑色,幾乎全為血液,體溫下降,在極度貧血和衰弱的情況下發生死亡。本病潛伏期為2~3周,發病多為急性型,病期通常為10~15d,有時也有在發病后1~2d內引起犢牛死亡。慢性型的病牛一般在發病后3~5d逐漸好轉,但腹瀉和貧血癥狀仍持續存在,病程長,因高度貧血和消瘦而發生死亡。急性期耐過后可轉為慢性,臨床癥狀消失,但往往生長不良,泌乳牛產乳量下降。
尸體極度消瘦,脫水嚴重,可視黏膜蒼白,后肢和肛門為帶血糞便所污染,污移不堪。主要病變在盲腸、結腸和直腸。腸黏膜肥厚,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變化,淋巴濾泡腫大突出,有白色和灰色的小病灶。同時在這些部位出現直徑為4~15mm的潰瘍,其表面覆有凝乳樣薄膜。直腸內容物呈褐色,帶惡臭,含有纖維性偽膜和黏膜碎片。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和伴有炎癥變化。
糞檢發現大量致病性的球蟲卵囊,在腸黏膜涂片中可見到大量球蟲卵囊或各個發育階段的蟲體。
(1)邱氏艾美耳球蟲 卵囊呈短橢圓形或亞球形,無色,天小為12.25~20.00μm×17.78~19.11μm,平均大小為16.05μm×14.21μm。無微孔、極粒及外殘體,但有斯氏體及內殘體。孢子化時間為3d。寄生于小腸、結腸、盲腸和直腸。
(2)牛艾美耳球蟲 卵囊呈圓形,淡黃褐色,大小為15.19~20.58μm×21.07~34.30μm,平均大小為19.24μm×25.59μm。有微孔,無外殘體和極粒,有內殘體和斯氏體。孢子化時間為3d。寄生于小腸至直腸。
牛球蟲主要寄生于小腸下段和整個大腸部分的上皮細胞內,在裂殖生殖階段引起腸上皮細胞的大量破壞,腸結構被大量破壞之后,造成了有利于腸道腐敗細菌生長繁殖的環境,細菌產生的毒素和腸道中的其他有毒物質被吸收后,引起全身性中毒,導致中樞神經和各個器官的機能失調。
根據本病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癥狀等可作出初步診斷。糞檢發現有大量致病性的球蟲卵囊,或腸粘膜刮取物查到各發育階段蟲體,即可確診。
(1)復方磺胺二甲嘧啶片:規格為60mg,磺胺二甲嘧啶50mg甲氧卞啶10mg。0.25~0.5片/kg,一日2次,連用3日。
(2)硫酸雙氫鏈霉素注射液:肌內注液10mg/kg,一日2次即可。
(3)酚磺乙胺注射液(止血敏):肌內、靜脈注射,一次量10~20ml,一日1次,連用2日。
(1)牛球蟲病主要發生于犢牛,但筆者診療的這起奶牛球蟲病則均為育成牛。在臨床實踐中對育成牛的球蟲病應引起重視。
(2)牛球蟲病臨床上的血便、糞便惡臭,剖檢時(排便時注意觀察也能看見)見直腸有持續的出血性炎癥和潰瘍,最具有診斷意義,應注意把握。
(3)在具體治療過程中,在首要確保殺滅球蟲的同時,要針對腸道炎癥和出血進行消炎和適量使用止血藥物等對癥治療,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