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玉
(青海省共和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共和 813099)
綿羊腐蹄,此種病癥還可稱其是腐蹄疫,在藏語當中則稱其是唐查或者是角吾,即綿羊指間皮膚處和深層組織產生亞急性或者急性的炎癥反應,皮膚開裂后極易思維,大部分人均會認為壞死桿菌所致此種疾病,因而,指件部位壞死著桿菌疾病。此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倘若未得到及時的救治,病羊會因采食或行走苦難等所致體質驟然降低,病發更多繼發性病癥,最終死亡。
當地該疾病以6~10月為多發時段,通常發病于每年的6月底,高發期是8月,下降期為10月,停止于11月。多雨季節和部分潮濕山區呈極高發病率趨勢。
納灘上實施羊群放牧,羊圈較為潮濕,有極高的發病率;在干燥牧場情況下放牧,應勤搬圈,在晴天合理放陰坡,在雨天則放陽坡,發病率底。
大面積叢生著有刺雜草與邊麻地塊,往往流行著鼠害,大部分是因有刺雜草與邊麻地極易導致綿羊有創傷情況出現。
口蹄疫在流行期,蹄部產生繼發性的感染,以至于腐蹄病的發病率會相對較高一些。
該疾病病因極具復雜性,我縣現階段并未有定論,下列是所掌握具體情況:
①放牧地為沼澤納灘地,羊圈較為潮濕,蹄部有角質軟化現象,比較容易有創傷產生,因繼發性感染所致羊腐蹄病。
②不乏地區的羊只在破行期間,經蹄冠部位檢查后發現該位置完整無缺,但蹄部經觸摸后會有熱感,蹄冠和蹄叉部位周邊皮膚已干裂,有麩皮樣的脫落癥狀出現,蹄叉部位存在著粘性的滲出物,伴有惡臭氣味,若治療的不夠及時,幾日便可化膿,尚未查明具體的病因。
③口蹄疫的發生以及剪毛時捆綁羊只,也是造成其發病的原因。
此病癥病理表現即:羊只的蹄冠部位有發熱、泡狀增生、化膿、腫脹等癥狀表現,且蹄匣已龜裂,病羊蹄角質部位已變形,進行性的壞死已產生,病情較為嚴重者,會由于臥床休息時間較大等情況,引發肺部病變。
(1)選取適量福爾馬林標準溶液予以蹄浴治療。集中實施病羊削蹄操作,加熱待21℃左右,選取的5~10%福爾馬林溶液標準溶液予以蹄浴治療,每次在池中停時間以10min為宜,每隔4d實施一次蹄浴治療,蹄浴則4次,療效可超出90%,如果腳浴后配合涂以抗菌素軟膏可提高療效。
(2)選取15~20%的硫酸銅標準溶液實施蹄浴。集中實施病羊削蹄操作,再借助15~20%的硫酸銅標準溶液實施蹄浴,每次在池中停時間以15min為宜;每隔6d實施一次蹄浴,蹄浴5次完成后,病羊便可痊愈。
(1)實施加味消瘡中藥飲治療。(陳皮、沒藥、防風、貝母、白芷、乳香、白藥子、連翹、)均取15g、(赤芍、天花粉、金銀花)均取18g、12g干草、24g當歸,予以研磨成為細末后,開水予以沖調,且涼溫予以灌服治療,每只病羊均為20g,持續5d治療,病羊皆可痊愈。
(2)(人發灰、黃蠟、瀝青、)均取15g,熬制作膏,少量添加冰片,予以均勻攪拌后,及時填充于病羊患部,1次/d,連涂7d,痊愈。
共和縣江西溝鎮養殖戶楊某家飼養的230只綿羊中的185多只羊于2019年8月份出現破行,8月底前來就診。發病的185多只羊中死亡28只,死亡率達15.1%;在185多只病羊中,適齡母羊20多只,流產2只,流產率10%,空懷2只,占適齡母羊10%。經過認真詳細的檢查之后發現,病羊蹄冠部位處于完整狀態,蹄部存在觸摸熱感,蹄冠、蹄部位皮膚已干裂,切似麩皮樣已經脫落,蹄叉會滲出有粘性的滲出物,所散發氣味較為惡臭,其它無病理變化,通過上述表現,確定滿王家的羊只患腐蹄病。及時采取將病羊隔離羊群的措施,將病羊集中進行削蹄,然后用15—20%硫酸銅溶液進行蹄浴,對病羊灌服中藥加味消瘡飲,通過中西藥結合的方法,經過5次蹄浴及灌服中藥,病羊痊愈。
(1)該疾病以多雨季節為多發期,因羊群常年在潮濕在牧地放牧,蹄角質已軟化,極易被堅硬物體所傷,以至于繼發感染逐漸產生。
(2)該疾病雖然無較高直接死亡幾率,但因屬于嚴重夏秋期,對抓膘配種影響極大,影響畜牧業來年生產,負面影響及經濟損失極大,此種疾病有著十分廣泛的流行范圍,較多發病數,有著高難度大。
(1)注重診斷病原,把發病機制和原因盡快了解清楚,為后續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2)落實預防性質蹄浴實驗操作,以5%的福爾馬林標準溶液、15~20%的硫酸銅溶液溶液實施蹄浴,配合著中藥治療,可獲取絕佳效果。
(3)飼養管理務必要強化,圈舍務必保證清潔、干燥,盡量把羊群放牧至較為干燥牧場環境,及時治療所有發病羊,以避免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