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彪
(石崗鄉人民政府畜牧獸醫站,重慶 404615)
生豬養殖受到管理水平、環境變化、病毒感染以及細菌傳播等因素的影響,容易發生各種疾病,如果傳染性疾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會在養殖場內快速傳播,進而危害生豬健康和養殖效益。但是當前,養殖戶在疾病治療中存在一些誤區,難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不僅耽誤治療時機,甚至還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針對豬病治療常見錯誤進行分析和探究,對促進行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在養殖生產中,神經癥狀屬于常見疾病,臨床癥狀與中毒情況較為相似,容易為養殖戶帶來誤導,當生豬發病后,養殖戶憑借經驗以為由于中毒引起,進而使用解毒藥物進行治療,例如解氟靈、阿托品等解毒藥物,不僅無法治療疾病,還不能緩解病癥、錯過治療時機。神經癥狀多由于病毒或者細菌感染所引起,例如鏈球菌、偽狂犬病,其都可能導致病豬出現神經癥狀,在具體治療中,需要通過抗病原治療方式,并且服用安定、腦炎清等鎮靜藥物,具有良好的效果。
基于生豬養殖的特點,病毒感染是誘發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當生豬出現臨床癥狀后,養殖戶則頻繁使用病毒靈進行治療,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為,病毒靈從藥品名稱來看,其具有對抗病毒和預防病毒的功效,但實際上,其難以起到治療病毒性疾病的作用,僅僅起到預防效果。同時,由病毒靈目前在我國已經禁止使用。因此,當生豬感染病毒后,養殖戶要根據其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使用正確的藥物治療,例如抗生素、地塞米松、穿心蓮以及魚腥草等藥物配合使用,對治療病毒性疾病具有顯著效果[1]。
體溫快速升高是很多豬病的臨床癥狀,當病豬出現發熱情況后,養殖戶習慣使用退熱劑,為了幫助病豬快速退熱,經常連續性、大劑量使用,例如氨基比林、安痛定等,甚至在季節交替時期,為了預防生豬發熱,對沒有發熱癥狀的生豬使用。這是生豬養殖中最為常見的錯誤,病豬在發病后出現發熱情況,是生豬的一種自動保護反應,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質,如果在養殖中,生豬并不頻繁的發熱,并不需要大量使用退熱劑,發熱是生豬對疾病的一種主動防御。誘發發熱的原因較多,例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或者微生物感染,均可能發生發熱癥狀,而想要根治疾病,需要根據發病原因進行針對性用藥,退熱劑僅僅起到輔助和緩解作用。當病豬出現發熱癥狀后,養殖戶要對疾病進行及時確診,根據病癥使用相關藥物,嚴禁頻繁、大劑量的使用退熱劑,如果生豬病情得到緩解、體溫恢復正常,則要立即停止使用退熱劑[2]。
少尿和尿閉是生豬養殖中經常出現的疾病,當病豬患病后,養殖戶習慣性使用利尿藥物進行治療。但其實誘發生豬尿閉的情況并不是因為缺尿,而多是由于膀胱或者尿道出現炎癥或者結石,導致生豬少尿以及閉尿,進而無法正常排尿。利尿藥物是幫助病豬順利排尿,但是與尿閉原因不符,難以起到治療作用。因此,當發現生豬出現少尿或者閉尿情況后,則要及時開展疾病診斷,并且使用針對性藥物治療,例如具有排除結石的中草藥或者消炎藥,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生豬發病與養殖環境密切相關,如果養殖環境較差,則會滋生各種細菌和寄生蟲,當生豬感染寄生蟲后,會為其健康帶來巨大影響,在養殖場內大肆傳播,甚至導致生豬死亡,當前預防以及治療寄生蟲病的主要方式為藥物驅蟲。通過定期的驅蟲作業可以有效避免寄生蟲感染。但是當前,很多養殖戶忽視了驅蟲重要性,僅僅在發生寄生蟲病后才組織開展藥物驅蟲工作,難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因此,養殖戶要提升對藥物驅蟲的重視程度,根據養殖生產的需要,定期開展藥物驅蟲,最佳周期為每50d驅蟲一次,合理使用驅蟲藥物。
抗生素是當前生豬養殖中經常使用的藥物,其在治療很多疾病中都具有顯著效果,進而導致了養殖戶無論任何豬病都使用抗生素。經常使用抗生素不僅會導致病毒產生耐藥性,還會降低病豬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例如當生豬出現腹瀉癥狀后,養殖戶隨即使用抗生素治療,難以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因此,養殖戶要根據疾病癥狀科學使用抗生素,例如當生豬腹瀉后,可根據其病因使用酵母片、多酶片、大黃蘇打粉進行治療[3]。
胃腸炎癥屬于養殖常見疾病,當生豬發生胃腸炎后,養殖戶習慣性使用青霉素進行治療,青霉素的主要功能為抵抗細菌,雖然沒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較小,但是無法起到治療大腸桿菌的作用。因此,當診斷生豬患有胃腸炎癥后,需要使用恩諾沙星治療。同時,為了提升治療效果,還需要配以中草藥,幫助病豬快速恢復腸道功能[4]。
生豬養殖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產業,疾病是養殖最為常見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導致生豬病情加劇,但是養殖戶受到知識水平、技術能力和認知不全等因素的影響,在治療中經常出現錯誤行為,不利于生豬健康生長。為了避免治療錯誤,養殖戶要結合病豬臨床癥狀,采用正確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提升豬肉產品質量,保證居民飲食安全,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豬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