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蕓 曹 江 謝愛紅* 歐春胭
(1.貴州省荔波縣畜牧水產發展促進中心,貴州荔波 558499;2.貴州省荔波縣黎明關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荔波 558499;3.荔波縣農業農村局,貴州荔波 558499)
鴨養殖是畜禽養殖的關鍵組成部分,鴨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可以滿足人們對營養的需求,同時,鴨肉質地鮮嫩,也是當前人們最為喜愛的肉食產品。隨著鴨養殖行業的規模化發展,也容易誘發各種疫病,漿膜炎病作為一種常見疫病,其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如果在養殖場內蔓延,會損害養殖效益,尤其在幼鴨中,該病的發生概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養殖戶要提升重視程度,采取相關措施綜合防治。
荔波縣茂蘭鎮某某養殖場,2020年2月15日引進奧白星種鴨20000羽,進行規模大棚育雛,3月5日該場出現零星發病死亡10只,3月6日死亡20只,以后每天呈遞增形式增長,3月5日~3月10日共死亡350羽,一周后全場暴發,全場發病8000余羽。縣疫控中心組織相關人員到實地進行調查和分析并進行實驗室診斷和臨床治療相結合,初步診斷為“鴨漿膜炎病”。
該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分為急性、慢性和最急性,最急性發病沒有明顯癥狀,病鴨即快速死亡。急性病例表現為精神沉郁,縮頸,嗜眠,嘴拱地,腿軟,不愿走動,共濟失調,不食或少食,眼有分泌物,常使眼周羽毛粘連脫落[1],鼻孔有分泌物,糞便呈黃綠色,腹漲。死前有痙攣,搖頭,背脖和腿伸直呈角弓反張,抽搐而死亡。一般病鴨從出現明顯癥狀到死亡約1~2h,很少超過半天;亞急性或慢性病例,多為7~8周齡的鴨,病程可在一周以上,病鴨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臥地,不愿走動,雙腳軟而無力,皮膚干癟,有關節炎。站立呈犬坐式,呼吸困難,共濟失調,斜頸,轉圈,倒退,消瘦,最后死亡。
急性病例可見心包液增多,心外膜有少量出血點,或表面多有纖維素性分泌物。病程較慢時,心包腔有淡黃色纖維素填充,使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心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素滲出物,呈絨毛狀。肝臟腫大、質脆,呈土黃色,急性死亡者多呈橙紅色,其表面有淡黃色纖維素滲出物,形成厚薄不均、較易剝離的纖維素膜。膽囊充滿膽汁。氣囊壁渾濁,增厚,表面有大量纖維素滲出物,尤以頸胸氣囊為甚。氣管環出血,肺臟充血、出血.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脾臟腫大.淤血,外觀呈大理石狀。胸腺、法氏囊明顯萎縮,體積變小。腎臟充血腫大,色暗紅,質脆易碎。有神經癥狀的慢性病例,腦膜充血,出血,剝開腦膜有液體流出。
(1)鴨傳染性漿膜炎又名鴨疫里默氏病,是侵害雛鴨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全身漿膜面發生纖維素性炎癥為特征。
(2)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空氣等都是重要的傳染途徑.育雛舍密度過大、換氣不暢、潮濕、營養不良都是該病發生的誘因。
由于漿膜炎病癥狀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性,在診斷中不能完全參照臨床癥狀,需要配合實驗室診斷。在無菌環境下,采集病死鴨的脾臟、肝臟以及腦部器官樣本,使用瑞氏染色法,在顯微鏡下可發現存在兩端濃染的小桿菌[2]。
在規模化養殖中,基于其養殖特點,養殖戶要對飼養方式進行適當的優化,降低該病的發生和傳播概率。首先,采取“全進全出”飼養模式,避免日齡不同的鴨相互傳染,同時也為疾病防控提供便捷;其次,盡量不同其他地區引進鴨群,防止外來鴨攜帶病毒感染養殖場內部鴨群;最后,在強調飼養管理的基礎上,落實疫病監控,定期對鴨群的精神狀態和健康情況進行檢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接種疫苗是預防漿膜炎病最為有效的措施,可以從源頭控制疫病蔓延,首先,養殖戶要從正規渠道采購漿膜炎病疫苗,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確保疫苗具有顯著的預防效果;其次,按照正確的接種方式使用疫苗,如果缺乏疫苗接種經驗,可求助當地獸醫機構或者生產廠家,在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下接種;最后,漿膜炎病具有一定的區域性,不同區域的病鴨在臨床癥狀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疫苗接種中,盡量使用當地廠家生產的疫苗,進而確保接種效果。
對于病鴨的癥狀,養殖戶要進行針對治療,首先,在患病初期,病鴨癥狀并不明顯,可使用黃芪多糖和電解多維素進行治療,將其加入到飲水中,并且配以使用喹諾酮類或者抗生素藥物,例如磺胺5-甲氧嘧啶、卡那霉素以及慶大霉素等;其次,如果病鴨病癥較為明顯,可使用氟苯尼考、黃芪多糖、氧氟沙星進行肌肉注射治療;最后,如果病鴨病情較為嚴重,需使用中西結合的方式治療,西藥選擇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中藥使用以下配方:魚腥草、蒲公英、白頭翁、青木香、黃連進行煎服用藥,治療三天效果顯著。
漿膜炎病是當前最為常見的疫病,其會對鴨群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養殖戶要結合養殖規模,采取有效手段進行疫病防控,降低該病發生概率,確保鴨群健康、實現預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