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剛
(鄭州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鄭州 450010)
自2018年8月我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之后,我國生豬養殖形勢嚴峻,為此,農業農村部提出一系列加強生豬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的規定和要求,嚴格落實“兩項制度”,檢驗檢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結合機構改革現狀,及目前檢驗檢疫工作實際,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主要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設想。
目前,全國各地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改革進度和具體措施不統一不規范的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承擔具體屠宰檢疫和監督執法工作的縣區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隸屬關系,具體職能,人員編制和相關待遇,落實不具體不到位工作機制不夠細化。
現階段,屠宰場的肉品品質檢驗工作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生豬屠宰檢疫工作,宰前、宰后檢查的內容和崗位設置,有相當一部分重疊。現行制度下,官方動檢機構需要承擔大量檢疫監督工作,各個屠宰場都需要專職駐場官方獸醫,尤其是大型屠宰場需求更大,檢疫監管崗位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時間長甚至24h值守,而且屠宰場的數量和經營狀況起伏不定,基層由于經費編制有限,缺乏足夠數量的合格駐場檢疫員。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未得到充分落實。
有資料顯示美國農業部直屬的食品安全與檢疫署(簡稱FSIS)負責美國的畜禽屠宰檢疫。目前FSIS大約雇傭7800名檢疫官負責6200家屠宰企業的畜禽屠宰檢疫。可見美國每個屠宰企業專職駐場檢疫員非常少。
部分屠宰企業,尤其是承擔代宰業務的企業,對質量安全抓的不嚴不實,甚至允許未經檢疫或耳標不齊全的生豬進場。
部分屠宰企業主體責任意識弱。企業為追求利潤,生產設備不及時更新,生產環境不夠優化,檢驗檢疫人員人數不夠,素質不高,非洲豬瘟自檢能力差,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宰前靜養制度落實不到位。相關臺賬、工作檔案等記錄不規范,不完整。
盡快落實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改革工作,既要掛牌更要出臺三定方案,做到機構清晰,職能清晰,編制清晰。建章立制,明晰各個科室及其人員責任,建立并優化工作協調機制。
強調企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品質檢驗和屠宰檢疫合并由企業品質檢驗員實施,利用大數據共享和視頻監控技術,對宰前靜養、屠宰、檢驗檢疫各環節實行視頻遠程實時監管,履行監督及抽檢職責。全面實施白班屠宰,落實靜養、報檢等相關制度,進一步實現就近屠宰冷鮮上市。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指的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強制性標準,在嚴格執行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要求的基礎上,對所銷售的食用農產品自行開具并出具的質量安全合格承諾證。該制度是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者在自我管理、自控自檢和自我承諾農產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種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制度。目前該項制度在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廣泛推廣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動物檢疫屬于行政許可,由《動物防疫法》設定。屠宰檢驗檢疫工作合并后,屠宰檢疫可以作為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部分,統一納入企業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對屠宰企業提高屠宰準入許可,獲得許可的企業,由企業實施檢驗檢疫并出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或農業綜合執法機關需要加強對屠宰企業出具合格證的監督管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如大數據、遠程視頻監控等,有關機關可以隨時多維度查閱調取相關信息。第二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加強日常不定期抽查,對于違反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和相關檢疫規程的單位和個人要嚴管重罰,寬嚴相濟。
可先行在大型屠宰企業試點該項制度,邊試邊改邊完善。
政府加強規劃設計和引導,科學合理優化布局屠宰企業,從土地審批,生豬定點屠宰許可證等方面提高屠宰行業準入門檻,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標準;督促現存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加強管理提高生產裝備水平,提高自檢自測能力和生物安全防護能力尤其是非洲豬瘟檢測消殺能力,鼓勵大型屠宰企業兼并重組,對產量高、效益好和管理規范的優質企業要大力扶持。
生豬屠宰檢驗檢疫工作事關全國動物疫病防控和人民餐桌安全,重要性毋容置疑。本文結合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機構改革的現狀,提出屠宰廠檢驗檢疫工作合并由廠方承擔,探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同時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精兵簡政,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符合現代社會對政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