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紅
(河南省汝州市畜牧局,河南汝州 467599)
在近年來,肉牛養殖的范圍不斷擴大,形成了規模化的特點。規模化的養殖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養殖的經濟效益,有利于肉牛的統一管理,但是在疫病問題發生時也不利于疫病的控制,容易出現大規模的傳染,加大疫病的危害程度,所以在牛規模養殖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疫病的防治工作,加強各項技術的利用,促進防疫工作的落實。
疫病與普通的疾病不同,具有傳染性,通常是指由寄生蟲、病毒、細菌、微生物等外因和內因所引發的一系列疾病,泛指流行性傳染病。根據相關數據表明,疫病在當前發生的幾率越來越高,呈現出逐年遞升的趨勢,并且具有結構變異的可能性,對動物甚至是人類所產生的危害性更大。所以需要在落實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加強對疫病問題的了解,結合肉牛的生長和發展現狀,探討肉牛疫病的常見類型。
在肉牛飼養的過程中,養殖戶通常因為對飼料配比不當以及錯誤的養殖方式等,導致肉牛在喂養的過程中出現營養吸收不良、食欲減退的現象,容易引起肉牛的消化系統疾病,不加以及時處理,會出現傳染化的現象,但是消化系統的問題通常傳染性較低,不會出現規模化的傳染,所以可以通過采取基礎的措施對癥治療,利用胃蛋白酶、人工鹽等方式促進消化系統問題的解決[1]。
肺部炎癥通常是由于病毒和外界因素引起,表現在肉牛規模的養殖中通常會造成精神狀態低下、食欲減退以及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等。在肉牛規模養殖的疫病中較為常見,并且肺部炎癥較其他的疾病而言具有較高的傳染性,不加以及時的處理和控制,將會影響肉牛的規模養殖,危害到其他健康的牛群,導致出現牛群的整體問題。所以肺部炎癥的問題,需要得到養殖戶的重點關注,采用相應的藥類,如地塞米松、青霉素等,進行消炎和控制,促進肺部炎癥等問題的解決。
感冒在肉牛規模養殖中的引起,通常是由于外界原因導致,少數是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所引起的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癥狀,感冒較其他常見疫病類型,傳染范圍大且傳播途徑較廣,不僅可以通過基礎的飲食進行傳播,還可以借助空氣等實現氣體的傳播,所以危害性極大,極容易造成肉牛規模感染,所以需要針對感冒進行及時的控制,防止其傳染性的風險,對具有感冒癥狀的肉牛進行隔離,采取相關藥物如卡那霉素等,及時預防和治療。
在肉牛規模養殖中最基礎的措施是進行消毒管理,是疫病防治的關鍵,采用消毒管理的措施對牛疫病進行防治,首先應該做好日常的基本工作,加強對肉牛的關注,根據肉牛養殖的狀況采取相應的消毒管理,做到全面細致性的消毒。促進消毒管理的完善,為牛規模養殖,提供基礎保障,完善消毒管理,需要注重藥物選擇的正確性,通常選擇百毒殺、生石灰乳等藥物,合理配置藥物濃度,通過噴灑的方式進行養殖范圍的消毒。在消毒管理過程中通常依據肉牛的生長階段,調整消毒水的濃度,對養殖位置消毒的間期為10~15天,以此保障消毒的安全合理性[2]。
防疫制度是肉牛規模養殖疫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也是疫病有效防治的重要保障,促進牛規模養殖疫病防治,需要完善防疫制度。首先,完善防疫制度需要依據政府的投入,加大政府相關政策支持,保證各項制度的落實到位,并且提高制度的先進性,促進防疫制度的完善,以全面細致性的防疫制度為肉牛疫病防治提供保障。例如通過補貼、建立衛生站以及提高養殖技術等方式,促進疫病問題的預防和解決。其次應該加強對疫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養殖戶具備完善的養殖技術和養殖知識,能夠及時的了解肉牛的健康問題,促進對養殖問題的解決,以此減少經濟的損失,促進疫病治療的有效性。能夠合理處置病死牛,將疫病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及時的為肉牛進行免疫接種,減少疫病發生的概率,完善疫病上報制度,加強監管,促進對肉牛養殖問題的有效防治。
在肉牛養殖的過程中,加強對肉牛疫病的了解和控制將具有必要性,本文重點對疫病的防治進行探討,旨在促進肉牛疫病防治的有效性,促進養殖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