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婷
(博羅縣畜牧獸醫局,廣東惠州 516100)
非洲豬瘟是一種由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十分強勁的疾病,養殖場內的豬若是一旦感染這一疾病便會出現高溫、急性的出血癥狀,同時該病的發病幾率較高,死亡率極高,在豬群中的傳播速度較快。目前,世界上并沒有能夠應用的疫苗來預防該病的發生,該病成了養豬行業的克星。依據相關數據顯示可以發現,早在東歐發生過非洲豬瘟,而防控措施能夠有效遏制這類疾病的傳播和感染,發病的國家被強制禁止對外豬肉貿易。
非洲豬瘟最早出現在1921年的非洲肯尼亞,在2018年8月3日首次傳入我國的沈陽市,截止目前,已經有20多個省市報道了非洲豬瘟疫情,為我國的養豬業帶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其中,攜帶非洲豬瘟的業主、野鳥以及非洲豬瘟病豬、帶毒豬、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車輛以及環境等有可能會成為該病的傳染源。非洲豬瘟病毒的主要感染部位就是消化道,若是生豬食用了受到污染的事物和水源,便會使病毒很快到達消化道,引起生豬產生一系列病癥,若是養殖場內的生豬數量太多的話,便會極速擴散,造成大批豬死亡的現象出現。按照非洲豬瘟的發病時間,可以將其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類型,現階段主要以亞急性和急性為主要特征。急性非洲豬瘟的初級極端主要表現為高燒不退、連續多天都表現出發燒癥狀,隨后出現食欲不振、咳嗽、畏寒、站立不起等現象,導致學生無法站立、耳朵、腹部等皮膚等會出現紫色血塊,在剖檢之后可以看到豬的淋巴結、腎、心臟等部位快速出血;亞急性非洲豬瘟臨床與急性的表現較相近,在剖檢時可以看到淋巴結、腎臟出血、脾臟腫大且出血。當前對于非洲豬瘟的疫病可以通過生物媒介傳播途徑進行傳播。正是由于非洲豬瘟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十分有限,而病毒的傳播方式是直接的,因此生物媒介對非洲豬瘟病毒傳播起到的是推動作用。從研究中可以發現,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主要傳播者和主要攜帶者,非洲豬瘟在其體內可以達到持續感染長達5年。其次是人類活動是非洲豬瘟跨區傳播的重要原因,這其中存在著的蛋白環境是非洲豬瘟生存的良好環境,而人類活動將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污染物帶到其他區域,會被生豬接觸到,帶領到其他地區發生疫情。
一方面,動物疾病控制中心應更加重視對邊境地區農民和相關疾病的準時進行健康檢查工作,將這一防控措施加入到防控途徑中。另一方面,應及時上報非洲豬瘟的疫情狀況,進一步提高農民診斷疾病的能力,在真正意義上防止非洲豬瘟將疫情傳染道其他牲畜身上,造成疫情范圍快速擴大,同時要幫助農民預防豬瘟。若想要更好的做好預防傳染病工作措施,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等途徑傳播有關非洲的豬瘟預防措施相關信息。
非洲豬瘟的急性、高傳染性和病死率較高,正是由于這些特點,會對養豬業造成較大的危害,會對社會穩定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高度重視非洲豬瘟的防疫工作,要加強宣傳力度,將群眾作為備份力量,組織他們做好本管轄區域內的非洲豬瘟疫病預防工作與控制措施。各個縣級的主管部門需要按時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非洲豬瘟所監測的逝世人物,尤其是國家疫病測報站點和邊境疫病監測站點的縣市疫病防空機構,需要及時采樣送檢,并在這一基礎上做好本轄區內的豬瘟監測工作,要及時掌握動物疫病免疫轉狂,了解動物疫病的流行規律和疫情變化狀態,分析疫病發生風險和具體的流行走向,為其提供有效保障。
要建立起安全的種群管理制度,秉承自繁自養的原則進行養殖,在確定需要引種的時候要掌握好引種單位豬群的健康程度并了解其免疫程序是否完善,避免從疫區引種,在引種之后必須將豬群進行隔離飼養,在觀察兩周之后豬群并沒有出現異常之后才可以將種豬引進豬場內進行混合飼養。在養豬廠內要嚴格控制外來車輛的進廠,對于外來車輛必須要進行嚴格的消毒之后才能夠放進場內。而管理人員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工作人員和養殖人員是接觸豬種的首要任務,因此,要減少養殖場人員的外出次數,避免場內的養殖人員與其他養殖場的直接基礎,進行返廠的員工需要經過嚴格的洗澡消毒,在隔離24h之后才能夠進入到生產區內。非洲豬瘟的防控更離不開規范的消毒滅源工作,在養豬廠的大門口設立噴霧消毒室、紫外光消毒室和消毒池,定期進行環境、豬舍、車輛等多種相關設備的消毒工作。要做好豬舍以及周圍的防蟲滅鼠滅蚊蠅工作,做好豬舍內外的環境,進一步疏通排水道并及時清理積糞,要保證豬舍內部的有效通風,保持地面干燥,清除豬舍內外的垃圾、亂草堆,避免蚊蠅的產生,有規劃的進行舍內除鼠工作,以免出現感染。
當前,非洲豬瘟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對于養豬業的威脅仍然存在,為進一步防止非洲豬瘟的發生,相關部門和養豬場需要加強對養殖場的排查力度,做好進出口豬類食品的檢驗工作,并養殖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控,以推動我國養豬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