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金
(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青海西寧 810102)
大通牦牛肉生產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m以上無污染的天然牧場,是世界上人工培育的第一個牦牛新品種,繼承了野牦牛的遺傳基因。青海大通牦牛屬高原牦牛生態類型中人工培育的新品種,是唯一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資源繁衍的牛種,高原耗牛一般都適用于粗牧的形式,受到牧民和市場的青睞。高原牦牛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但是在養殖的過程中,由于食用了大量不易消化的易膨脹飼料,就會導致牦牛的瘤胃迅速膨脹,出現瘤胃壁血管擴張的現象,影響牦牛的生長,嚴重時還會造成牦牛的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牦牛在進行放牧養殖之后就開始食用人工配比的飼料,在牦牛養殖的過程中,養殖人員應該重視飼料的喂養方式以及管理,保證飼料的安全和衛生。如果養殖人員沒有飼養安全的意識,在喂養過程中向牦牛投喂了不衛生的飼料,或者因為疏于管理導致牦牛食用了過量的飼料,都有可能導致牦牛瘤胃中大量毒素的堆積,從而引發瘤胃積食病癥。除此之外,有的養殖人員在進行飼料配備的時候,并沒有對飼料成分進行科學的研究,錯將燕麥等原料混入了飼料當中,牦牛誤食燕麥之后就會增加身體的毒性,造成瘤胃積食[1]。
在高原耗牛的養殖過程中,如果飼料喂養量超過了牦牛自身的采食數量就會導致牦牛的過量進食,一般來說飼料中都含有較多的谷物,牦牛的谷物攝入量也會跟著增加。隨著高原地區氣溫發生變化,牦牛在氣溫下降時會自動攝取更多的食物以抵御嚴寒的天氣,這樣也會導致牦牛攝入過量的食物從而導致瘤胃積食。而高原的陰雨天氣很容易導致喂養飼料出現發霉變質的情況,此時牦牛會降低自己的進食量,直到新飼料的添加,經過長時間的饑餓之后就很容易出現進食過多的情況,也會導致瘤胃積食。
如果牦牛自身出現了病變,就會出現進食緩慢或者不喜進食的現象,此時的飼料進食量會下降,牦牛的消化能力變弱,從而導致進食的飼料堆積在胃部,形成了瘤胃積食。
牦牛瘤胃積食的主要癥狀近似于消化不良,在疾病的初期表現為輕度的腹痛,受到疼痛的影響牦牛會出現反復下蹲的動作。這樣的腹痛癥狀一般會持續幾小時,隨后就會消失,因此很難被及時發現。接著,耗牛的腹圍兩側會出現明顯增大的現象,此時牦牛的排便已經出現了不正常,其排糞量較少,最后甚至會停止排便。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長時間之后可能會轉化為中毒性瘤胃炎,此時的牦牛精神出現抑郁,有脫水的現象,再繼續下去就有可能出現死亡[2]。
養殖人員應該提高自己的養殖管理質量,及時發現疑似病例,并盡早進行隔離診斷和醫治。治療的具體方法如下:
按摩治療法,養殖人員可以用手來回按摩病牛的左膚部,同時給病牛灌服溫水,提高治療效果。
促使病牛排出瘤胃的內容物,此時應該使用硫酸鎂或硫酸鈉,同時配用液態石蠟或植物油,刺激病牛的瘤胃,幫助病牛排出內容物,加快病牛的恢復。
促蠕動療法,養殖人員還可以使用興奮類的臨床藥物促進病牛的瘤胃進行蠕動,從而加快內容物的排出[3]。
洗胃療法,這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工作人員取一段長為250~300cm的膠管或塑料管,固定為病牛,將導管經過病牛的口腔伸入瘤胃中通過來回抽動刺激瘤胃進行蠕動,通過導管將內容物排出,提高治療的效率。如果病牛的情況過于嚴重,可以在導管的一側連接漏斗,向瘤胃中注入溫水,最后取出漏斗使用吸虹法排出瘤胃內容物,反復進行幾次就能夠將內容物排凈,達到治療效果。
瘤胃切開療法,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牦牛進行治療時,應該通過手術將瘤胃切開,取出頑固的內容物,提高治療的效果。
由于牦牛瘤胃積食的危害性較大,對牦牛的生長影響較大,因此除了治療手段,我們還應該提高預防水平。首先在喂養的過程中,飼養人員應該充分考慮牦牛的具體生長情況,科學規劃用量。同時保證牦牛的充分飲水,按摩瘤胃,促進其消化。最后還應該增加牦牛的運動量,留足消化吸收的時間[4]。
綜上所述,牦牛瘤胃積食嚴重影響牦牛的生長發育,如果不進行及時的醫治還有可能出現牦牛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人員應該加強對牦牛的飼養管理,補充瘤胃積食相關治療以及預防知識,實行科學養殖,才能夠保障牦牛的健康成長,促進養殖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