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東 孫慶華
(1.廣東省汕尾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廣東汕尾 516600;2.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畜牧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大慶 166200)
臨床上豬副傷寒病的主要特征包括大腸發生固膜性腸炎、頑固性腹瀉和回腸、急性敗血癥,由于斷奶仔豬大批量發病的情況較為常見,豬副傷寒病也被稱作仔豬副傷寒。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近年來我國豬副傷寒病的發病率不斷提升,臨床癥狀復雜程度不斷提高,因此本文研究具備的較高現實意義。
為提升研究的實踐價值,本文以某擁有300頭存欄生豬的養豬場作為研究對象,成年豬、仔豬數量分別為133頭、167頭。2019年2月13日,該養豬場仔豬群體中出現腹瀉、精神狀態變差等發病癥狀,受較為突然的病情發病影響,養豬場內病情擴散蔓延的極為迅速,死亡病例也不斷出現。養豬場存在疫苗免疫不到位等問題,疫苗接種未能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開展,同時存在飼養管理不到位、圈舍通風不良、衛生條件較差、糞便堆積嚴重、有毒有害氣體積累、存在大量飛舞的蚊蠅等問題。開展流行病學研究可以確定,該養豬場豬副傷寒病的出現與過大的飼養密度、仔豬群的管理不當、通風不良、缺乏運動、飼料營養價值較差、氣候發生突變、維生素礦物質缺乏等因素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
結合上述實例及相關資料可以了解到,在哺乳仔豬群中豬副傷寒病的發病率較低,斷奶仔豬群體如飼養密度較大則很容易導致豬副傷寒病呈散發流行,豬副傷寒病的爆發流行在很多時候與較差的飼養管理條件聯系緊密。在臨床上,豬副傷寒病不具備典型的季節性,感染沙門氏菌的不同年齡仔豬也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差異。如感染沙門氏菌的仔豬剛斷奶不久,一般會出現41℃以上高溫,停止采食或采食欲望下降,便秘、腹瀉,并排出惡臭難聞的糞便,多為突然發病。在發病2~3d后,紫紅色的斑塊會出現在患病仔豬的四肢、腹部、耳尖、鼻端皮膚上,病豬不愿意走動,呆立于圈舍中,行走時左右搖晃。在發病3~5d后,患病仔豬最后會衰竭死亡,這一期間的體溫會恢復正常。如仔豬耐過急性型豬副傷寒病,豬副傷寒病則會逐步轉變成慢性型,存在稍微緩和的癥狀。患病仔豬精神萎靡不振,存在時低時高的體溫,多擠在一起取暖。發病初期的仔豬會出現便秘,后期會發展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并排出黃綠色或黃白色的粥樣稀便,少量的壞死腸粘膜和血液壞死組織會在糞便中夾雜,肛門失禁無法控制排便的情況會在病情嚴重時出現,機體脫水將最終導致患病仔豬死亡。
在豬副傷寒病發病后,需第一時間隔離和治療病豬,同時進行圈舍的消毒和清掃,這一過程需重點刷洗干凈飼槽,并及時清除糞便。基于發病的具體情況,需假定可通過將抗生素摻入飼料實現對健康豬的預防,需連續進行3~5d的抗生素摻加,以此保證預防效果。還應關注患豬副傷寒病死豬的處理,不可食用,一般需采用深埋處理方法。在病豬的具體治療中,觀察工作需圍繞全群仔豬展開,并做到及時治療、專人照料。豬副傷寒病存在多種治療方法,一般應選擇高敏抗生素2種以上,以此實現對癥治療。對于病豬,可在兩側分別注射培氟沙星注射液、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劑量分別為0.2ml/kg,頻次為每天1次,均需要連續使用4d。在應用抗生素治療豬副傷寒病的過程中,可同時聯合中藥治療,采用由茯苓、黃連、黃柏、白頭翁、金銀花組成的中藥,用量分別為20g、15g、15g、30g、20g,用水煎服,每日進行2次灌服,連續灌服3d。上述案例中的病豬因此在3d后出現顯著好轉,臨床癥狀在5d后徹底消失。
為有效防范豬副傷寒病,必須重點關注養豬場的衛生條件和仔豬的飼養管理,以此嚴格貫徹“防范為主”方針開展豬副傷寒病的防范。在具體實踐中,需關注衛生條件和飼養管理的改善,以此將發病誘因消除,仔豬的抵抗力即可大幅增強。還需要經常洗刷食槽和飼養管理用具,經常性清潔圈舍,及時清除糞便,保持圈舍干燥,同時不得出現突然更換飼料的情況,并選擇優質而易消化的飼料。此外,疫苗的注射也能夠較好防范豬副傷寒病,可采用仔豬副傷寒活疫苗對斷奶仔豬或1月齡以上哺乳豬進行防范,頭份需通過瓶簽注明。稀釋采用氫氧化鋁生理鹽水(20%),肌肉注射量為每頭1ml,由此可獲得9個月的免疫期,也可以采用口服的免疫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疫苗的應用需保證疫苗稀釋后在4h內用完,體弱有病豬不得使用疫苗,喂食前的疫苗口服、必要情況下的加強免疫、反應較大豬的腎上腺素注射也需要引起重視,由此即可實現更為有效的豬副傷寒病防范。
綜上所述,豬副傷寒病臨床治療需關注多方面因素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治療措施、防范措施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豬副傷寒病防治路徑。為更好降低豬副傷寒病帶來的威脅,地區疾病流行特點也需要在相關實踐中得到重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