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保當知
(夏河縣牙利吉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夏河 747100)
近期,在夏河縣某規模豬場中,7~18周齡育肥豬群出現一種以皮膚病變為典型癥狀的病害,發病率達34%以上。此病致死率不高,但是,會慢慢轉向慢性癥狀,而日漸消瘦。經臨床表現,結合剖檢病理,參照鑒別診斷,初步診斷其為豬皮炎與腎病綜合癥。文下總結此病的診治經驗,就預防和治療思路做要點性總結,以供同仁參考和借鑒。
發病后,患豬皮膚會呈丘疹樣斑點,且斑點廣泛分布,形狀與大小均有很大的不同;常見斑點主要在患豬后肢、會陰部與腹部分布,少數會向耳部與胸部延伸分布。斑點顏色以紅色、紫色或中央黑紅色為主,形狀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
臨床上,通常不具備異常癥狀,體溫正常且能夠正常的休息與飲食,自行恢復跡象會出現在不同時間段內。但是,在病情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患豬會出現類似于體重減輕、消瘦與食欲減退的情況,且伴有高溫與腹瀉,這類腹瀉極具頑固性;如果這類患豬在10~15d內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則誘發呼吸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較大,最終會誘發死亡。
外觀豬體消瘦,多處皮膚遍布紅色斑塊,后期形成黑色厚厚痂層,耳廓處紫黑色,甚至有干死狀。四肢下部水腫,關節腫痛。皮下水樣浸潤,關節腔內滑液增多,體腔液體增多。淋巴結腫大,切面濕潤。腎臟腫大,內有淤血。肺部水腫,塌陷壞死。除此之外,其他臟器未有典型癥狀。
調查飼喂用料史,參照臨床表現—典型皮膚病變,出現紅色斑塊,后期形成中央黑褐色的厚痂,結合剖檢病理——四肢水腫、體腔積液、腎臟腫大,基本可初步診斷為此病。確診,必須要結合實驗室診斷,難度較大。
此病誘因復雜,為多種途徑、因素感染。預控措施的制定,應綜合多個角度進行。
3.1.1 改善喂料管理,提升機體免疫力
嚴選用料來源,確保新鮮、優質。必要時,適量添加免疫調節劑、霉菌處理劑,以調整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疾病能力。同時,注意用料營養均衡,適量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以補充豬體營養。此外,喂料期間,禁用菜餅、棉籽餅,禁用霉變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不錯。
3.1.2 改善圈舍衛生,降低機體應急刺激
搞好圈舍衛生,注意清潔衛生。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做好舍內通風,降低舍內氨氣密度。嚴格消毒管理,及時清理舍內雜草、污水、糞便等等,營造適宜的養殖環境,減少各類不良應激對豬群的刺激。
3.1.3 做好接種防疫,增強豬體抗病體質
規范接種防疫,根據日齡階段不同,做好豬瘟、藍耳病、細小病毒等的防疫接種,以提升機體抵抗力
3.1.4 做好藥物保健,降低疾病感染率
配種前,用替樂佳,每次1kg;加益健,每次2kg;倍寧,每次1kg,拌料2t,連續用7~10d,能起到凈化病原,大大提升豬群的受精率。母豬懷孕后,可用甘草顆粒、加益健等,以增強母豬抗病力。此外,有研究指出,此病感染與圓環病毒2型有關,預防期間可在母豬生產前后1周,用支原凈100g/t、金霉素或土霉素300g/t,混拌喂料,以此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
當前,此病誘因客觀情況不明。臨床用藥根本上,應做到“恢復食欲、抑菌殺毒、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并據此,嘗試多種給藥方式,聯合應用以提升臨床用藥效果。
3.2.1 內服給藥
用鹽酸左旋咪唑3mg/kg;柱晶北霉素1.5kg/t,上述兩種藥物,拌料喂服,每天2次,持續用1周。或者,用10%氟苯尼考粉,拌料喂服0.3g/kg,每天2次,持續用1周。
3.2.2 注射給藥
聚胞注射液,每次2~6mg,肌肉注射,間隔1d,用藥1次,持續用4~5次。
或者,牛黃氨基比林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10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6~10mg;馬來酸氯苯他敏注射液,每次20~60ml;芐青霉素粉針,肌肉注射,每次1.5~3g,上述混合待溶后,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持續用3~4d。
或,氧氟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2~4mg/kg,每天2次,持續用 3~5d。
或,5%利巴韋林注射液,肌肉注射0.1ml/kg,每天2次,持續用 3~5d。
3.2.3 局部給藥
有皮膚病變的生豬,對病變部位可用復合酚制劑涂抹,每天用2次,直到病變病斑消退。
此病致死率低,但一旦患病,將威脅到豬體健康,影響到育成率,導致日漸消瘦,而降低生豬養殖經濟效益。同時,此病治療不及時,還有并發其他病原菌的可能,而加重致死率。為此,對此病的防控,務必要高度重視,本著恢復食欲、抑菌殺毒、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的原則,切實增強豬群抵抗力,最大限度此病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