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明
(廣西岑溪市糯垌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岑溪 543214)
采取一定的措施預防和治療生豬常見疾病是基層生豬養豬的關鍵基礎,但是目前在我國部分基層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都相對落后,因而就導致大部分養殖戶養殖知識相對匱乏,未能及時進行防御和治療。對此,還需要進一步結合生豬常見疾病進行綜合分析,探究預防與治療的方案。
常見疾病一般有以下幾種:
其一,肺炎支原體性疾病,這種病主要影響豬的呼吸,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發病將表現為豬持續咳嗽、哮喘,其病原體住在存在于豬的胸腔,會影響豬肺部器官的正常工作,通過實際檢測可以發現融合性支氣管肺炎變化。
其二,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同樣是作用于豬呼吸道的疾病,出現的原因大體有兩種,一方面是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的侵害導致的;另一方面是多沙性的巴氏桿菌病侵害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鼻炎、骨萎縮等癥狀。
其三,豬鏈球菌病,這種病包含了血性鏈球菌病和淋巴結膿腫,是一種非常具有危害的疾病,甚至能夠在人、豬之間傳染。其主要的類型包括敗血型、腦膜炎型以及淋巴結膿腫型三種。患病豬表現為化膿性淋巴結炎、敗血病等癥狀;人則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人和豬都有死亡的可能。
其四,乙型腦炎,蚊子傳播為主的一種疾病,多發于夏季。生豬在懷孕是患上此病大概率會導致流產,部分正常發育的胎兒也會在體重和病變上與正常豬仔存在較大差異。其五,藍耳病,這是一種潛伏期較長的疾病,潛伏期最長可達37天,此外,該病的臨診癥狀變化性也較大,易受病毒株、免疫狀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常見的誘因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其一,養殖環境引起的。生豬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的養殖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在臟亂差的環境中,出現病豬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目前基層生豬養殖中,一方面由于養殖戶投入資金有限,養豬環境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基層養殖戶的消毒、清潔意識較弱,導致細菌滋生,危害生豬健康。
其二,疫苗接種的問題。在生豬養殖中,定期的接種疫苗對豬仔的健康長大具有重要影響,而目前在基層養殖中,要么是疫苗接種不及時,要么是根本沒有進行疫苗接種,因而就會進一步加大豬受到傳染性疾病的感染,加大養殖戶的損失。
其三,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嚴謹性不足。目前生豬養殖業利潤較大,所以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其中,但是實際進行養殖的人員通常不具備足夠的養殖技術與經驗,或欠缺豬疾病防治意識,因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豬的免疫力下降,從而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首先,在飼料喂養方面要結合季節進行調整,隨著季節的不同而調整飼料的配比,盡可能使飼料配比滿足一定的科學性。另外,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霉菌素吸附劑,從而減少豬對黃曲霉等霉菌的攝入,降低出現疾病的可能。其次,在消毒時不能采取隨機的形式,而要有針對性的定期、定量消毒。通常需要每周進行一次消毒和清潔,并要確保豬舍保持,結合天氣做好散熱、保溫。再次,免疫的落實一般要結合基層生豬養殖的自身情況確定,但豬仔必須要進行疫苗接種,其接種的疫苗一般包括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等。
針對生豬常見疾病的治療主要結合以上的常見疾病展開。
其一,針對肺炎支原體性的治療主要采取疫苗注射,通常需要在豬的胸口進行注射,但是需要注意,該病毒易造成免疫逃避,因而還需要結合疫苗的注射配合相關的藥物共同治療。治療藥物一般包括四環索和螺旋霉素等。
其二,針對傳染性萎縮性鼻炎,首先要進行免疫接種。即在生豬產前8周進行肌肉注射,疫苗通常是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與多殺性巴氏桿菌的二聯苗,6周后還需要再次免疫。其次也需要采取藥物預防,通過在飼料中加入土霉素、阿莫西林等加以預防。
其三,針對乙型腦炎的疫苗一般在3~4月初進行注射,并要貫穿整個蚊蟲活動期間。在6~7月齡的后備種公、母豬配種前也必須要進行乙型腦炎活疫苗接種,時間一般在前4周與1周分別進行一次。
其四,針對藍耳病需要每天注射兩次以下藥劑:柴胡(10m1),利巴書林(2ml)恩諾沙星(10ml),適用于50kg體重的豬[1]。注射的作用是退熱,一旦出現無效反彈,再次治療的可能性極低。另外還可以加水喂服以下藥劑:復方花青素5g,阿司匹林1g,牛磺酸5g/500ml,每天2次[2]。若治療無效則需淘汰。
其五,針對血性鏈球菌病和淋巴結膿腫疾病,在用藥時切忌長期用同一種藥物,避免出現耐藥性。可以將四環索、金霉索和恩諾沙星加入飼料,連續喂一周。因為這一疾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點,所以一旦發現必須技術采取措施,及時隔離治療。
綜上,做好豬的疾病預防和治療能夠有效的提升基層養豬戶的經濟收益,同時也將直接影響到養豬業的發展。對此,在基層生豬飼養中,還需要養殖戶精心照顧,及時掌握關于生豬疾病預防與治療的手段,從而避免因疏忽大意或防治不及時造成嚴重影響導致疾病大范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