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紅
(遼寧省北票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北票 122100)
1.1.1 壞死性皮炎
壞死桿菌病的潛伏期通常為1~3d,壞死性皮炎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病型,多發于仔豬和育肥豬,在病豬的頭、耳、頸部皮膚組織處可見明顯病變。在發病初期,該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輕度腫脹、瘙癢,表面有一層質地較硬的結痂,未見發熱與疼痛感;伴隨病程延長,痂皮下的組織開始出現壞死、破潰現象,在體表形成潰瘍面與囊狀壞死灶,病變部位滲出灰色液體、帶有惡臭氣味,少數病豬體表干性壞死連接成片、最終脫落。
1.1.2 壞死性口炎
該疾病以仔豬最為易感,在發病初期,病豬表現為體溫上升、食欲下降、呼吸受阻、吞咽困難,口腔黏膜腫脹發紅,齒齦、咽部等黏膜處出現潰瘍,將患處偽膜剝離后可見膿性壞死灶,分泌物呈淡黃色、帶有惡臭氣味;伴隨病灶的逐步轉移,將使病豬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嚴重者可在5~10d后死亡。
1.1.3 壞死性鼻炎
該疾病多發于仔豬與育肥豬,病豬表現為呼吸短促、膿性鼻漏,在鼻腔黏膜表面可見偽膜、呈黃白色,并逐漸蔓延至鼻、氣管、肺等部位,導致病豬機體逐漸消瘦、甚至死亡。
1.1.4 壞死性腸炎
該疾病以仔豬為易感群,病豬精神沉郁、體質虛弱,腸粘膜壞死、表面覆有白色偽膜及壞死性潰瘍,引發腹瀉、脫水等癥狀,糞便呈水樣、質地較稀,其中夾在少量壞死黏膜或膿性分泌物、帶有惡臭氣味。
在無菌操作下取病豬體表壞死組織處的病料,經由堿性美藍染色后做鏡檢,可觀察到生成長絲樣菌體、著色不良,呈放射狀緊密排列。取病豬患部組織,經研磨后搭配10倍生理鹽水稀釋制成混懸液進行離心處理,待靜置后取1.5ml上清液對家兔進行靜脈注射,可觀察到24h后家兔呈現出明顯的精神沉郁癥狀,約6~7d后出現死亡;病理剖檢可見其肝臟表面分布有若干個粟粒狀壞死灶、呈灰白色;取其病變組織制作涂片,經由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桿菌,由此診斷為壞死桿菌病。
當發現豬群中出現病例后,需立即將其隔離,選用消特靈等消毒劑進行欄舍內外的徹底消毒,及時清理豬舍內的污水、保持環境干燥清潔,針對病豬的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并選用10%福爾馬林對料槽、水槽等工具進行嚴格消毒,確保圈舍環境的清潔衛生。
在藥物治療上應堅持對癥下藥原則,由局部治療逐漸過渡到全身治療。針對患壞死性皮炎的病豬,需將其創口處的壞死組織清除,利用3%過氧化氫溶液進行創面的沖洗,選取金霉素軟膏涂抹在創口表面,并取適量土霉素粉摻入飼料中拌服;為防止病豬出現繼發感染,應依照選用0.3ml/kg復方磺胺嘧啶鈉進行每日2次的肌肉注射,或依照每千克體重選用0.1mL鹽酸土霉素進行每日2次的肌肉注射、連用4d;針對出現高熱、食欲廢絕等癥狀的病豬,可配合甲硝唑、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還可在清理創口后選用30g雄黃、100g陳石灰,與桐油混合后敷在創口處,次日更換創口處的藥物,待觀察到創面恢復干燥后即可停止換藥。
針對蹄部出現病變的病豬,可選取5%-10%硫酸銅或高錳酸鉀進行患處的沖洗,隨后選用碘仿合劑、硫酸銅、高錳酸鉀粉末灑布在患處;針對患處深部組織出現感染癥狀的情況,可選用1%高錳酸鉀與生理鹽水混合后進行蹄部的每日1次浸泡處理、連用3d,并選取濃碘酊灌入創口內部,待無膿液滲出、創口表面干燥為止。
在日常飼養管理環節,要求養殖人員合理調節豬群的飼養密度,避免因過于擁擠導致豬群撕咬、踩踏形成外傷,選取體態大小適中的豬只進行集中飼養,并確保及時給料、合理控制飼料喂量,針對體質較弱的豬只進行分開飼喂,避免因爭食造成外傷;針對母豬定位籠、產床等用具,需在使用前進行整修與清潔處理,防止扎破豬體;在哺乳期仔豬的飼養管理方面,應注重及時剪短仔豬的犬齒,防止損傷母豬乳頭及其周圍的皮膚;倘若發現豬只體表出現外傷,需及時進行創口處的清洗,并涂抹適量碘酊,配合補液、強心劑、營養劑等起到強健體質作用;此外,還需加強對豬舍內外環境的清潔管理,做好蚊蠅撲殺工作,及時更換墊草、保障飼料飲水的清潔,并將污染過的墊草、飼料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定期進行圈舍內外的徹底消毒,為豬群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防止病菌滋生、傳播,更好地保障養豬場的綜合效益。
豬壞死桿菌病多由飼養環境臟亂、飼養管理不當造成,患豬體表、黏膜與皮下組織出現潰瘍、壞死。要求養殖人員注重在日常加強對豬舍的清潔、通風與干燥處理,定期做好舍內消毒,并針對發病豬群進行及時隔離與藥物治療,保障提高養豬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