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黑龍江省建設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35)
豬梭菌性腸炎又稱豬壞死性腸炎,由于仔豬是易感動物,因此俗稱仔豬紅痢。本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經消化道接觸傳染所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腸毒血癥。在我國本病多為散發,無明顯季節性,以出血性下痢、小腸后段的彌漫性出血或壞死性變化為主要臨床特征。
引起本病的病原主要是C型產氣莢膜梭菌,又被稱為C型魏氏梭菌。本病原菌為革蘭陽性厭氧大桿菌,兩端稍鈍圓,呈卵圓形,有莢膜,不運動,可形成芽孢。依據產生的毒素,本病原菌可分為A、B、C、D和E共5個血清型,而C型菌株可產生α和β毒素,誘發本病,出現腸毒血癥、壞死性腸炎癥狀的為β毒素。由于病原菌可產生抵抗力較強的芽孢,因此在90℃30min或100℃5min條件下才可以徹底殺死本病原菌。
C型魏氏梭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侵襲1~3日齡初生仔豬,病死率一般為20~70%。廣泛存在于土壤、糞便、人畜腸道、飲水或塵埃的病原菌一旦感染豬群,則可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污染豬場飼養環境,從而對新生的仔豬健康產生威脅。新生仔豬由于消化道特別是胃腸道生理機能不完善,魏氏梭菌經消化道在小腸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誘發本病。本病呈世界性的分布,在我國多為散發,且并無明顯的季節性,潛伏期一般是數小時或1~2d。
本病依據病程長短,可分為四種類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患最急性癥狀的仔豬,一般出生后幾個小時突然排血便,精神委頓,不愿活動,偶見尖叫,極度衰弱,當天或第2天即昏倒或死亡。有的病例甚至未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就已死亡。感染急性型病豬體溫略微有所升高,出現急劇腹瀉,糞便內含灰色壞死組織碎片,呈紅棕色液狀,也有少數病例糞便呈黃色米粥狀。病豬皮膚無彈性,衰弱無力,一般1d內就因機體極度衰竭而死亡。亞急性型病例病程稍緩,一般出生后5~7d死亡。病豬精神萎靡,日益消瘦,呈現持續的非出血性腹瀉,排米粥狀糞便,初為黃色后呈清水樣。慢性型病豬一般在20d左右死亡,不死者多成為僵豬。病豬多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糞便呈黃灰色黏糊狀,生長緩慢或生長停滯
剖檢病豬病變腸段,可以發現病變部位呈暗紅色,若病豬發病時間比較長,則腸管表現為壞死性炎癥,但出血性病變一般不嚴重。病變腸管的彈性完全消失,腸壁明顯變厚,腸管黏膜上附著有灰黃色壞死性組織,很容易剝落;病豬腹腔內部一定量紅色積液,心外膜發現出血點,心肌蒼白,腎部呈灰白色,膀胱黏膜與皮質部存在較小出血點。
根據豬梭菌性腸炎的特點以及病豬的臨床癥狀表現,一般可以判斷是梭菌性腸炎,但是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驗。采集病豬病變腸段中炎癥最為嚴重的一段,結扎兩端,保留其中內容物。提取病變腸段內容物,以生理鹽水進行稀釋,用濾紙反復過濾后,提取上清溶液作為試驗樣本。為確定菌型,用試驗樣本與標準魏氏梭菌抗毒素進行中和試驗,具體如下:選用4支試管,每支添加試驗樣本6ml,在其中3支試管內分別添加B、C、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剩余1支試管添加生理鹽水6ml,然后將4支試管置于37℃恒溫箱當中。1h后將4支試管內的溶液分別注入4只試驗兔體內,觀察其死亡情況。若注射添加B、C、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溶液的實驗兔死亡,則可以確診為豬梭菌性腸炎。
由于本病多為哺乳時通過污染的母豬乳頭傳染,在哺乳前需要用溫消毒水對乳房局部清洗消毒,消毒水可選擇0.1%的高錳酸鉀水或0.5%的新潔爾滅溶液,同時一定要加強管理,確保哺乳期間母豬腹部的干凈衛生。產床需要經常清洗消毒,有些散戶需要將母豬飼養在通風、向陽處,保持地面干燥可大大降低本病的發病機率。本病發病快、病程短,治療時間很少,所以藥物治療效果大都不理想,如果豬場經常發生本病,需要在豬產后直接灌服抗生素提前預防。母豬懷孕期間可采用鋁膠佐劑疫苗于產前一個月和0.5個月肌注免疫,提高血清抗體含量,抗體在產后可通過母源抗體的方式給予仔豬,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另外,對出生后的仔豬及時注射免疫血清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豬梭菌性腸炎是仔豬的一種腸道疾病。隨著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模式的增加,飼養條件大大改善,飼養水平與傳統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發生本病的主要還是小規模養殖戶,在基層調研走訪時經??吹接行┠肛i整個腹部直接接觸到潮濕骯臟的地面,乳房污染又直接導致地面上的細菌在哺乳時通過口腔進入仔豬體內,導致本病發生。希望廣大養殖戶能認清本病的發生、發展和傳播規律,加強重要環節的管理,最大程度降低本病暴發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