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營 李清蓮
(確山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確山 463200)
雞球蟲病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可使病雞出現生長緩慢或發育延遲,影響養殖的經濟效益。若治療不當,繼發感染其他疫病會加速雞群的死亡,給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危害養雞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我國的肉食品安全,鑒于此,本文就雞球蟲病診斷及綜合防治進行分析。
雞球蟲病在世界范內養雞場都會出現,但主要有以發展國家或欠發達國家發生頻繁,尤其是在我國的發生范圍較廣,多個省份和多個地區養殖場都有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該病多呈散發流行,所有日齡和品種的雞都可感染該病,但一般幼齡雞多發,2周以內的雛雞最易感。病雞和隱形感染的雞是主要傳染源。一般是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或用具等而感染球蟲病。四季均有發病機會,但高溫和多雨的夏季多發。另外,養殖密度過度擁擠,衛生環境不整潔,飼料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或應激因素較多等誘因也可引起球蟲病的發生。
患有雞球蟲病的病雞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閉目呆立,飲食量逐漸減少,經常飲水;喜臥,臥時主要表現為頭卷縮,兩翅下垂,羽毛干燥、無光澤且蓬松;患有雞球蟲病的病雞行動較為遲緩,怕冷,常聚堆瞌睡;嚴重者兩腳外翻,并出現痙攣或麻痹性伸縮神經癥狀,嗉囊內充滿液體。病記得冠髯和眼部黏膜出現貧血的蒼白樣,眼結膜為白色或充血,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病雞逐漸消瘦,糞便為水樣,嚴重者出現便血,且糞便中有黏液,病雞肛門附近的羽毛常與糞便粘連在一起,且雞群出現啄肛現象[1]。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可以發現病死雞消瘦,打開腹腔可知病變部位主要侵害大腸、小腸。兩側盲腸腫大,黏膜上伴有壞死灶,腸內混有血液、凝血塊或壞死的組織;小腸中段擴張明顯,腸壁增厚嚴重,比較松弛,嚴重的病例腸黏膜表面有出血點或壞死點;小腸前段和十二指腸腸管明顯擴張,黏膜伴有出血點。
在臨床上一般無菌采集發病雞的新鮮糞便適量,然后采用直接涂片法或飽和鹽水漂浮法的試驗方法進行診斷,若發現球蟲的蟲卵或蟲體則可以確診為球蟲病,此方法操作簡單、省事、方便,且準確率高。
在疾病治療方面,可以采用中西結合方式。在西藥治療上,病雞的治療一般采用氨丙琳、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青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氨丙琳按0.012%比例混入飲水中,1d/次,每3d為一個療程;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的濃度飲水,1d/次,每4為一個療程;青霉素按每只雞3000單位溶于水中,每500只雞用清潔的飲水3200ml,1d/次,每3d為一個療程。用藥時,應注意球蟲易產生耐藥性,上述藥物在使用時,要注意輪換或間隔應用,不能長期或單一使用一種抗球蟲藥,以防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在中藥治療方面,可以取常山、大黃各10g、青蒿、干草各15g等中草藥,用砂鍋進行水煮2次,按照每日1劑的用量將藥汁分早晚對病雞進行灌服,能夠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養殖人員需要對雞球蟲病和雞群狀態深入的了解,并根據雞群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藥物以及藥物的用量的大小。在藥物預防方面,養殖人員更應該加強對藥物預防的管理,根據飼養條件和雞球蟲病的病發情況適當的選擇藥物進行投放預防。一般情況下,雛雞在8d以后才會出現雞球蟲病的病發或感染現象,所在在7d左右的時間段對雛雞進行藥物的投喂即可,或者養殖人員也可以選擇一些帶有抗球蟲病菌藥物的飼料進行投喂。對于藥物的選擇和用量的選擇需要進行嚴格的把控和了解,防治因為藥物的使用錯誤或用量過多而導致藥物中毒等[2]。
優化飼養管理是防治球蟲病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優化環境可以為雞群提供舒適的環境,可以降低該病的發生機會。平時對雞群要科學飼養,育成雞和雛雞要分舍飼養,并按照飼養的相關標準布局飼養密度;夏季做好降溫措施,冬季協調好通風和保溫之間的聯系,保持舍內干燥,光照充足。同時要科學飼喂優質、新鮮飼料,保持營養均衡,還要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微生物制劑和微量元素、維生素K等,來調節雞群的腸道菌群平衡,減少發病率。
消毒管理是預防雞球蟲病的重要舉措,為此,養殖戶要重視消毒工作,把消毒措施應用到飼養的各個階段,做到真正發揮預防疾病的作用。定期開展消毒工作。在合并入群期間或出欄前后,,先用清水沖刷干凈,再利用2.5%的氫氧化鈉對飼養器具、飼舍和活動空間等進行徹底大消毒,最后再用清水沖刷干凈,切斷傳染源,降低感染疾病的機會。
在雞飼養過程中,雞球蟲病是常見的疾病,一般呈散發流行性,一旦發生疾病,養殖戶要掌握疾病臨床診斷方法,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確保雞群的健康生長,切實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