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同淵 韓秀琚 魏 嘉
(1.青島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114;2.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山東青島 266114)
仔豬主要分為初生仔豬、哺乳期仔豬與保育豬三種。仔豬普遍抵抗力弱,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更精細的管理與飼養。對于初生仔豬,主要是指5d內的豬,仔豬在此階段對于溫度十分挑剔,養殖人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其做好保溫工作,出生時需要35℃溫度,隨著日齡增加可適當降低,但最低不可低于30℃。應當注意的是,在采食初乳前應當對母豬乳頭進行清洗與固定,對于明顯體弱的仔豬,應當喂以中間的乳頭,對于哺乳期的仔豬,應當盡早補料。此舉可以刺激仔豬的消化系發育,促進營養物質的補充。最后,應當對其進行精細化記錄,根據實際情況給仔豬斷奶,做好過渡工作,謹防應激反應。此外,盡早斷奶一方面能使母豬得到充分地利用,另一方面也能促進生產性能的發育。對于進入保育舍的仔豬,養殖場應當采取全進全出的方式,做好營養供給,重點防御出現發育受阻或腹瀉的情況,將溫度就前一階段更加下調,降至最低25℃[1]。為了防止仔豬出現腹瀉情況,首先應當增加飼料中的粗纖維,使增加飽腹感的基礎上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最后,也不能忘記對豬舍的打掃與消毒,做到全方位保證仔豬細化管理與飼養[2]。
不同階段的母豬理應選擇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于妊娠期的母豬,應當保持環境與飼喂的控制。在飲食方面注意加大管控,對于瘦弱的母豬加強喂養,對于體型過大的母豬控制喂養,同時應當保持水質的清潔程度。對于種母豬的飼養,主要還是遵循淘汰原則,分級進行管理與飼養,挑選體型適中的母豬進行配種,對于過胖的母豬進行飼料控制,對于過瘦的母豬予以休養。在引入公豬后應當對母豬的飼料進行增添,增加排卵量與受孕率。配種時應當將其單獨圈養,保證環境的整潔度與安靜程度。對于10d還未發情的母豬,可以酌情注入肌注三和激素,對于配種時不順利的情況,也可進行人工輔助,此時應當注意不得運用暴力手段。配種完畢后要對過程進行記錄,同時將兩者分開飼養。
對于即將生產的母豬,首先,養殖人員應當為其準備干凈舒適的產房,不僅要對產房進行打掃與消毒,對于即將生產的母豬也應當予以清洗,從兩方面保證母豬與仔豬的干凈,能夠有效避免出現感染和患病的情況。其次,在母豬生產的前一周左右,應當對母豬進行減料,減少母豬采食,給腹內留有足夠的空間,避免出現腹內仔豬被擠壓的情況,常出現的后果有難產、影響胎兒健康等。最后,產后一周左右可恢復飼料投放的量,并加入營養物質,促進乳量,保證仔豬成長與健康。
被選留后尚未參加配種的后備母豬的細化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后備母豬到達初情期的標準一般以體重判斷,到達70kg的后備母豬可使其每天與公豬接觸一段時間,待到第2情期進行配種時,繁殖能力也不會受到什么影響,產出的仔豬與3情期基本相同。后備母豬在第2情期進行配種,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對市場周期也具有穩定作用[3]。
種公豬的細化管理與飼養相對于仔豬與母豬,較為程序化與固定化。首先對于后備公豬,其調訓應當在正式配種前一個月開始,一方面逐漸增加配種次數,由一周一次逐漸增致一周三次,另一方面增加與發情母豬的接觸。其次,對于種公豬的管理與飼養,主要應當從兩方面進行管理。第一是對種豬的飲食進行管理,每日對種公豬的投喂應當固定在2次,每次投放2.5kg左右飼料。在飼養時對種公豬的管理與母豬相同,也采用淘汰機制,對于體重過大的種公豬予以淘汰,性欲低下、攻擊性強或配種能力差的公豬同樣應當淘汰[4]。
在對種公豬進行日常管理與飼養時,應當注意調節日糧,調節標準為種公豬的肌肉程度與性欲程度。1~2歲的公豬每天可配種一次,每周休息3d;3~5歲的種公豬每周配種可達到10次,休息2~3d。在管理中,應當確保每只種公豬均在周內進行過配種,若種公豬長期不配種,則會降低配種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對種公豬進行管理時,對其配種的時間與次數進行詳細記錄,確保記錄準確。
隨著現代化生產的逐步發展,在豬肉需求上,應當加強對生豬養殖的管理與飼養。對不同階段的生豬予以不同的管理,能更好區別營養需求與提升質量,確保養殖產量。本文從仔豬、母豬和種公豬三者入手,根據不同性別與不同階段的情況,具體分析其飼養管理與喂養手法,確保在投入的既有勞動力上最大程度確保生豬產能與質量,保證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具有良好的品質優勢,同樣也能確保市場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