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江蘇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蛋雞規?;彤a業化養殖中,健康生產技術管理和疾病防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兩個重點環節,直接影響到蛋雞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強蛋雞生產技術和疾病防控研究,將有助于促進養殖業快速發展。
蛋雞養殖場規劃需要結合蛋雞生存和生長以及防疫等因素綜合考量,構建一個具有通風和采光條件良好的蛋雞養殖環境。養殖場地面需要加以硬化,生產區、辦公區和生活區要分開;蛋雞養殖密度要合理,控制在14只/m2以內比較理想,養雞場要按照蛋雞年齡和養殖規模合理分配雞舍,這樣不僅便于管理,也能夠避免疫情發生時采取有效防疫管理[1]。
1.2.1 飼養
雛雞階段是指8周齡以內的蛋雞。雛雞飼養中需要控制好飲水溫度,水溫需要控制在25℃左右,每天飲水次數需要保持4次以上。在喂食前要先飲水,食料添加要保持少添、勤添。雛雞雞舍溫度需要根據蛋雞日齡而定,一般在20日齡以內,雞舍溫度要在25~36℃范圍內,隨著雛雞日齡增加而降低雞舍溫度,雛雞每天需要保持足夠的光照時間,從24h逐漸隨著日齡增加而減少,到20日齡,光照時間可以減少到1.2h/d。
1.2.2 斷喙
斷喙工作需要在12日齡內進行,雛雞經過斷喙后,可以防治雛雞之間啄肛、啄羽等。雛雞斷喙后需要在飲水中適量添加抗菌素,避免斷喙感染。斷喙之前需要對雛雞進行篩選,體質較弱的雛雞不能斷喙,斷喙階段會引起雛雞應激反應,避免與雛雞免疫工作同時開展。
1.2.3 轉群
蛋雞在7周齡左右需要完成首次轉群,從雛雞雞舍轉到育成雞雞舍;在18周齡時,再從育成雞舍轉出,到產蛋雞舍。在蛋雞轉群中,工作人員需要對蛋雞輕拿輕放,避免過度驚嚇。蛋雞在8周齡以后,需要對蛋雞體重加以控制,科學調配飲食,讓蛋雞體重保持均勻度。對于瘦弱蛋雞,可以采用單獨喂養方式。
蛋雞在經過第二次轉群后,進入到產蛋雞舍,這時可以更換飼料,用預產料喂養并保持每天的光照時間。產蛋階段蛋雞管理需要注意蛋雞免疫并嚴格進行規范管理,保持蛋雞生活有序化,定時定量投放飼料。產蛋率高于80%為產蛋高峰期,需要將飼料更換成產蛋高峰料。
2.1.1 重視蛋雞體重變化
蛋雞養殖的日常管理中,需要密切關注蛋雞體重變化情況,蛋雞出現體重下降時,需要考慮蛋雞是否存在疾病而影響到蛋雞食欲造成體重下降的因素,蛋雞體內寄生蟲也往往能夠引起蛋雞體重變化。春季是蛋雞寄生蟲病和腹瀉病多發季節,需要在蛋雞養殖中給予高度關注[2]。
2.1.2 加強養殖環境管理
蛋雞的生活環境對疾病防控至關重要,在養殖場地選址和雞舍規劃中已經考慮了蛋雞疾病防控問題,但是單純依賴于此還遠遠不足,需要在日常管理中營造雞舍良好的衛生環境。要加強雞舍和養殖場消毒工作,飼料槽和水槽是日常消毒的重點。雞舍要勤打掃,勤清理,避免微生物在雞舍內生存繁殖。此外,蛋雞養殖場需要加強管理,進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要做好與雞舍的隔離,必要時進行消毒處理。
2.2.1 大腸桿菌病
感染了大腸桿菌病,雛雞表現為昏睡、發抖、畏寒等癥狀,糞便大多為白色或者呈現淺綠色,有腹脹現象,個別的病雛會出現神經方面癥狀;大腸桿菌容易引起蛋雞心包炎和輸卵管炎等疾病,讓蛋雞產蛋量下降甚至出現死亡。
大腸桿菌病防治中,可以將禽菌靈和清瘟敗毒等藥物與魚肝油配合使用,采用拌料方式進行大腸桿菌疾病防治,喂藥時間保持一周左右。如果蛋雞經過確診已經患了大腸桿菌病,可以采用喹諾酮類的藥物進行治療,藥物投入到蛋雞飲水中,治療時間保持在3~5d范圍內。
2.2.2 雞痘的防治
雞痘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比較急,屬于接觸性傳染病之一。蛋雞發病后,身體會出現痘疹,有些病雞口腔或咽喉等處粘膜會產生壞死性假膜。這種并多發于秋冬季節,傳媒媒介主要是夏季蚊蠅,對蛋雞產蛋量會帶來較大影響,甚至會造成蛋雞死亡。
雞痘防治中需要注意保持雞舍內的衛生,注意通風和消毒,做好消滅蚊蠅等工作;7日齡以上的雞可以采用疫苗預防,在雞痘發病早期進行緊急接種。在雞群大范圍發病后,可以將病毒靈或治療雞痘相關藥物投入到飼料中,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投入抗生素類藥物避免繼發感染。
蛋雞健康生產與疾病防控是蛋雞養殖業管理的關鍵,直接影響到養殖業的經濟效益。蛋雞養殖中,需要從細節入手,規范管理,加強蛋雞生活環境日常維護和消毒,做好疾病預防,這樣才能促進蛋雞養殖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