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安仁 423600)
保育豬指斷奶后進入保育舍飼喂這段時間的仔豬。從時間節點來看,由離開產房開始,到轉出保育舍為止。該階段養殖效益的好壞,直接為后期育肥打下良好的生長基礎。
斷奶關是每個保育豬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幫助仔豬過好斷奶關應盡量做到:維持原圈養殖,飼用原飼料種類,逐漸過渡,慢慢適應。同時注意,及早斷奶,補料誘食,盡早開食,鍛煉仔豬消化系統,降低斷奶后腹瀉風險。
進豬舍前提前徹底消毒1次,不留死角。尤其注意供水系統、喂料系統的消毒。注意修繕設備,檢修供電、供暖等設備。同時,密切關注仔豬的健康狀況,提前儲備好飼料、藥品、用具等等。
第一,做好保暖,注意通風
通風與保暖,旨在營造適宜的生豬保育環境。處理好保暖與通風的關系,力爭每天不同時段都能有所調整。尤其對大密度豬群而言,通風和保暖的重要性更大。通常情況下,進豬舍前先提溫到26~28℃,之后每周降低1~2℃,直到穩定到20~21℃最佳。個別贏弱的仔豬群,可酌情增加一個保溫燈。
第二,適時進豬,注意分群
進群有講究,夏季避高溫,冬季避嚴寒。進群后原窩轉,最好一窩一欄。就規模豬場而言,多數是兩窩并一欄,單欄不超25頭,條件好的不能超過35頭。后期,隨氣候變化、生豬生長情況等,酌情分群,做到“拆多不拆少”、“留弱不留強”。最好提前預留一個空欄,作護理欄。
第三,重視頭三天管理,幫助斷奶適應期
進保育舍的頭三天是仔豬適應的關鍵期。期間應做到精心護理,注意保溫、通風,留意有病弱、不喝水、不吃料的仔豬,幫助其順利渡過并群關。
最簡單的做法:進豬前一個時讓飲水器長流水,便于仔豬辨認喝水;增添玩具,減少并群爭斗;限喂飼料20~40%,少喂多添;根據豬群健康狀況,在飲水或飼料添加藥物預防或治療[1]。
挑出需要特別照顧的仔豬,把需要特別護理的仔豬放到護理欄,飼喂好一些的飼料,能夠喂拌水料更好,給個別不采食仔豬灌料,針對不同病狀注射相應的抗生素,同時可注射維生素B、維生素C,增強仔豬食欲和對疾病的抵抗力,氣溫較低時要做好保溫措施[2]。
第四,做好早期調教工作,引導其形成好的習慣
生豬有定點排泄、采食、臥睡的習慣,需要我們及早做好調教工作。為此,進保育舍之前將飲水器長流水,引導仔豬進入飲水區域,同時形成固定排泄的習慣。采食槽附近放置保溫板,以誘食仔豬。調教期間有亂排糞尿的情況,應立即呵斥。
第五,改善飼喂管理,促進其消化和吸收
喂料關系到仔豬營養獲取,為充分挖掘其生長潛力,最好用自由采食的飼喂方式。但是仔豬腸胃容量小,消化系統有待完善,加上斷奶應激的作用。剛進保育舍頭幾天,最好限制飼喂,少量多餐,保證原喂料習慣和規律不變,一周后慢慢過渡到自由采食。期間有過量采食而造成的消化不良,應注意清空腸胃恢復正常。總之,過渡期的喂料不能隨意,不能一刀切。可體重大的仔豬,先過渡到自由采食,后體重小的。喂料要定時定量,不能忽多忽少,以形成好的飲食習慣。
強保育豬體質,增強病蟲害耐抗性,有賴于科學合理的藥物保健和免疫工作。一般情況下,進豬后2~3d飲水中加適量多維,以抗應激刺激。同時,加適量的阿莫西林,以預防腹瀉病。做好本地流行病發生情況,流行病到來之前,結合藥敏試驗,飼料中適量加高敏抗生素,以降低病害感染幾率。60日齡左右,為健胃驅蟲最佳時期。與此同時,根據流行病發生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期間,注意避開轉群應激、避用抗生素,以免影響接種效力[3]。
豬群的巡視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把它列為上班后必須做的第一項工作。當然日常喂料、沖洗和免疫時也需要留意豬群的健康狀況。具體觀察的內容有:舍溫和空氣質量,水和料的食用情況,挑出發病、病殘和弱小的豬只,放到護理欄隔離照料或無公害處死等。評估每欄豬群的健康狀況,計劃將要采取的措施。
上述工作完成同時,要填寫好各類表格。如:藥物領取、疾病防治、飼料飼用情況、飲水情況等,記錄工作要到位準確,以便后查。
保育豬為生豬養殖敏感期,該階段健康成長狀況,直接為后期高速生長奠定基礎。該階段養殖工作的展開,應緊密圍繞保育豬及斷奶仔豬的身心特點而定,由此而展開創造適應的育肥生長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