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羊群的日常管理中,預防羊腸毒血癥的發生、蔓延,以及對羊腸毒血癥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堅持療程,確保療效,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使治療效果更好。對于本病的多發季節應定期給羊只注射疫苗,做好防治結合,從而提高養羊業的發展效益。
1.1 病例 黃羊鎮某養殖戶共飼養哈薩克羊42只,其中羔羊18只。2009年4月8日上午,放牧時突然死亡母羊1只,另有兩只母羊精神沉郁,呆臥,下痢,排出黑色稀便,使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但治療無效,全部死亡,死亡羊只膘情良好,死前癥狀表現不一。
1.2 分析 對于以上病例,經過臨床檢查、病理剖檢、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羊腸毒血癥。
魏氏梭菌,又稱產氣莢膜桿菌,分類上屬于梭菌屬。本菌為厭氣性粗大桿菌,革蘭氏染色陽性,無鞭毛,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莢膜,芽孢位于菌體中央。一般消毒藥均易殺死本菌繁殖體,但芽孢抵抗力較強,95℃需2.5h方可被殺死,本菌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具有酶活性,不耐熱,有抗原性,用化學藥物處理可變為類毒素。
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癥狀,常離群呆立,臥地不起或獨自奔跑。瀕死期常發生腸鳴或腹瀉,排出黃褐色水樣稀糞。病羊全身顫抖,磨牙、頭頸后仰、口鼻流沫,口黏膜蒼白、四肢和耳尖發冷,常于昏迷中死去。流行后期,有時可見病程緩慢的病例,病羊拉稀混有黏液和血液,萎頓和昏迷,病程可延至12h或2~3d死亡。病羊的體溫不高,血尿常規檢查有血糖、尿糖升高現象。
對死亡羊剖檢可見,羊尸體營養良好,死后迅速發生腐敗。腎表面充血、微腫,質脆如泥,稍加按壓即碎爛;真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呈急性出血性炎,特別是小腸黏膜充血,整個腸道呈紅色;胸腹腔、心包積液,心臟擴張,心肌松軟,心內外膜均有出血點;肝腫大,質脆,膽囊腫大,膽汁黏稠;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
6.1 治療
6.1.1 西藥療法 1)對病程較緩慢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160IU,每天2次;磺胺脒內服,8~12g/kg,第1天一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10%石灰水灌服,大羊200mL,小羊50~80mL,連用1~2次。此外,應結合強心、補液、鎮靜等對癥治療,能治愈少數病羊。2)氯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30mL或慶大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00~1500IU肌肉注射,每日2次。3)對于病情嚴重的病羊,將10%安鈉咖10mL加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靜脈滴注。
6.1.2 中藥療法
方劑一:黃蓮10g、川芎2g、黃芩10g、石膏2g、地榆15g、訶子12g、當歸10g、生地12g、甘草3g、木通6g、白芍10g、烏梅5個。將其上述中藥研成細末,開水沖服,病情輕的服一劑,病情重的服2~3劑,即可治愈。
方劑二:蒼術10g、大黃10g、貫眾5g、龍膽草5g、玉片3g、甘草10g、雄黃1.5g(另包)。將前6味中藥水煎取汁,混入雄黃,一次灌服,灌藥后再加服一些食用植物油。
7.1 由于羊腸毒血癥發病突然,很快死亡,需要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并結合實驗室檢查可確診此病,從而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7.2 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羊只采食了被魏氏梭菌芽孢污染的飼料和水源后,芽孢便隨之進入羊的消化道,大部分細菌被胃酸殺死,部分存活進入小腸。此外,在許多的鄉鎮6月正是小麥收獲季節,隨后各種農作物都已成熟,此期間會有青料過剩,農牧民為了搶茬,羊只食過多的青料,瘤胃正常分解纖維素的菌群不能適應,使大量未消化的淀粉經胃進入小腸內,D型魏氏梭菌分解淀粉類飼料迅速繁殖大量毒素,經胰蛋白酶分解轉化,引起全身毒血癥,從而發生休克死亡。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在春秋多發季節做好預防工作,同時加強免疫接種工作,每年5月、11月對羊只注射疫苗,防止本病暴發。冬季適當補充飼料,以免羊吃過多青料,羊舍及周圍應定期清理打掃,消毒滅蠅。7.3 關于本病在做好預防與治療工作的同時,動物病死尸體一定要進行深埋處理,絕對禁止食用或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