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批準發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這是我國首次對家畜家禽種類范圍作出明確規定。《目錄》規定,豬、普通牛、牦牛、山羊、綿羊、兔、雞、鴨等33 種畜禽屬于畜禽養殖的正面清單,以上畜禽種類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管理。
《目錄》的制定與實施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準確把握畜禽范圍、規范畜牧業監督管理工作,正確處理好資源保護利用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促進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具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部本著優供給、強安全、保生態的原則,加快轉變畜牧業的發展方式。此次對于《目錄》所列范圍內的畜禽,農業農村部將進一步規范開展養殖戶的飼養經營活動,推動養殖業朝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將制定、實施標準化的飼養管理規程,并指導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總結其中的典型模式,然后在養殖界進行推廣。
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能大大提高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管理起來非常簡單。當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附屬投資值相對延長,產出值也相對變大,投入、產出比例大大降低,對于養殖戶來說,能夠有效節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成本支出。
我國是世界畜牧業發展大國之一,肉、蛋總產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肉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26%,蛋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例高達40%。然而近兩年發生的非洲豬瘟、新冠疫情使人們對畜產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無疑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
農業農村部指出,接下來將充分發揮各機構的作用,比如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行業協會等,提高養殖戶的生物安全防護和飼養管理水平,并依法履行強制免疫、產地檢疫申報、突發疫情處置等責任。
養殖戶一定要把防疫作為工作重點,按時自檢,一旦發現有生豬感染非洲豬瘟或其他畜禽感染傳染病時,必須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對感染畜禽進行恰當處理。如隱瞞不報被發現,可被處以罰款或產生其他連帶責任。
近幾年,我國提出“種養結合”養殖新模式,將畜禽產生的糞便給農作物施肥,農作物一方面能綠化環境,另一方面加工成飼料還能喂養畜禽,如此循環,既符合“生態養殖”的發展理念,又大大減少了資源浪費。接下來種養結合發展模式將得到進一步推進,相關部門也會完善其標準體系,培育畜禽糞污處理利用專業化服務主體,引導畜禽養殖業更加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