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胡向東,張勇翔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勢必也將對我國畜牧業產生深遠影響,初步評估預測,生豬產能轉暖勢頭受到影響,其他主要畜產品價格保持較高價位或是大概率事件,養殖場(戶)受沖擊影響明顯,應盡快盤活產業鏈,圍繞短期提振產能、長期穩預期,高質量發展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1.1 對生豬產能回升勢頭產生影響 生豬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支柱。非洲豬瘟疫情對我國生豬產業帶來了重創,2019年豬肉產量較2018年下滑21.3%,但系列政策逐漸顯效,去年12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和生豬出欄量齊升,基礎產能回升勢頭逐步穩固。然而,今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生產資料和出欄生豬市場調運難度大,養殖場(戶)的補欄擴產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此外疫前新開工建設的豬場建筑施工也被迫延后。
1.2 主要畜產品價格保持較高位或是大概率事件 生豬作為畜牧產業的穩定重器,其產能回升勢頭受到打壓,以及本次疫情同樣波及到肉禽、草食畜牧產業的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我國主要畜產品供求緊平衡的態勢。牛羊肉方面,由于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延后,飼料調運、畜禽調出不暢通,養殖戶疫情期存在被迫壓欄狀況,預計疫情之后,出欄加快,但補欄滯后,即使短期牛羊肉價格高位回調,由于肉類總體平衡、供應不足,價格將可能維持在高位。禽肉方面,受疫情影響,飼料、雛雞運輸受阻,屠宰加工停產,主產省面臨產銷銜接困難等問題,加上禽流感疫情抬頭,將會影響禽肉產能。生豬產能不足、替代產品遭受沖擊,預計疫情過后肉類總體供應短缺,畜產品價格處于高位。
1.3 產業鏈中養殖場(戶)受到沖擊 隔離是此次疫情的重要防控措施,各地也廣泛實行了“封村封路”等做法,這使得飼料等生產資料運輸和畜禽銷售兩個主要環節受到嚴重影響,作為經營主體,養殖場(戶)無心補欄和擴產,更多的被動采取壓欄、低價出售,無論哪種方式都無法擺脫收益減少、甚至虧損的問題。而這些風險和問題,絕大部分只能由養殖場(戶)自己消化解決,無疑,此次疫情產業鏈中養殖場(戶)“受傷”嚴重。
2.1 設立重大突發事件干預方案,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作用 建議組建、健全畜牧業協會各畜種分會的省縣鄉三級體系,統籌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代理體系等,建立點對點配送體系,推動無接觸配送與收購,全面暢通養殖場(戶)出欄、補欄、飼草料配送等核心環節。出欄環節,依托村委會,鄉鎮級協會負責定期統計各村畜禽出欄信息,包括出欄數量、出欄養殖場(戶),報送至縣級協會,由縣級協會協調畜禽出欄銷售與屠宰,并將屠宰收購信息直接反饋至養殖戶,乳業同理。補欄環節,由縣級協會匯集信息,發送到鄉鎮協會,由鄉鎮協會提供給各養殖場(戶),盡量按照就近原則,減少長途販運,幫助養殖場(戶)完成補欄需求。飼草料供應方面,依托當地政府進行協調,由省級、縣級協會聯合其他服務組織、企業協調、儲備飼草料,養殖場(戶)根據需求通過線上進行預定,省級或縣級協會協調通行證,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或公司統一精準配送。
2.2 組合拳提振生豬產能,發揮生豬在畜牧業中的“穩定器”作用 進一步落實穩產保供政策,恢復養殖場(戶)補欄擴產信心,提振生豬產能。延續種豬場和規模豬場貸款貼息、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生豬保險等政策。建議設立專項資金加快基層獸醫體系建設、夯實基層疫病防控體系,全面控制、消滅非洲豬瘟,補貼生豬養殖場(戶)建設、生豬良種引進及地方生豬品種資源保護、屠宰加工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貼息、凍豬肉儲備及豬肉保供穩價等。制定工作方案,加快推進調整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劃定范圍。
2.3 發揮草食畜牧業重塑新型種養結構、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多種功能和價值 建議實施現代種業工程,提高我國飼草和草食畜禽良種覆蓋率、市場占有率。圍繞草種繁育、優質飼草基地建設、南方草山草坡資源開發、草地畜牧業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大草牧業專用機械研發投入,提高飼草料和草食畜禽生產能力及生產效率。加快綠色養殖技術的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提升草牧業綠色發展水平。建立飼草料儲備制度。
2.4 發揮肉禽對生豬的替代作用,穩定肉類市場供應 建議建立健全肉禽重大流行疫病監測防控管理機制,準確把握疫病基本規律及影響,依法、科學規范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禽流感等疫病對肉禽的沖擊。設置專項資金,加快推進白羽肉雞種源國產化。總結經驗,擴大、組建肉禽類聯盟,嚴防產能短期過剩,穩定產業鏈各環節收益,穩定肉禽產業發展。健全產品質量監測與監管體系,強化藥殘監控,加快推進無抗養殖等模式,確保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