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培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川西北高原有著發展牦牛經濟的傳統優勢,但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牦牛飼養還是完全依賴于傳統的放牧飼養模式。夏季牧草豐富,牦牛生長速度快;到了冷季,由于氣候寒冷、牧草缺乏,放牧牦牛生長停滯,掉膘嚴重,體重下降幅度大,體弱有病的甚至死亡。為了提高牦牛成活率,走出牦牛“夏壯、秋肥、冬瘦、春死”惡性循環的怪圈,提升農牧民的養殖效益,本文結合生產實際,探索了一種牦牛“半放牧半舍飼”養殖模式,放牧按牧區傳統方式進行,重點講舍飼育肥技術。
高原牧區的牦牛從初生開始,按照傳統飼養方式自由放牧,待長到3~4 歲體重近200 kg 時,轉入半農半牧區舍飼養殖,集中育肥三個月以上再出欄上市。
2.1 圈舍選址與布局
2.1.1 選址 選擇地勢高燥、通風良好、背風向陽的地方建設牛場。距離生活飲用水源地、其他畜禽養殖場及畜禽屠宰加工、交易場所500 m 以上。距離主要交通干線、河道100 m 以上。根據養殖規模的大小,參照《牦牛標準化舍飼育肥場規范》(DB51/T 2374-2017)中的要求和各項參數進行牦牛圈舍的設計、建設。
2.1.2 布局 舍飼圈舍一般包括四個功能區: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和糞污處理區。各區位置的布局應考慮地勢、地形、風向、防疫、物流等因素,既要便于衛生防疫,又要建立最佳生產聯系。
2.2 飼養及管理
2.2.1 放牧轉舍飼過渡期的飼養 牦牛長期生活在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寒地區,突然由放牧轉移到低海拔地區的圈舍飼養,其生活環境、飼草料結構變化很大,牦牛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應激,嚴重的還會引起發病或死亡。因此,牦牛在轉入舍飼場2 h 后先給予充足清潔的飲水,4 h 后再飼喂優質青干草,自由采食。第2 d 開始自由飲水。進場第8 d 開始適當添加本場的粗飼料,粗飼料盡量選用當地農作物秸稈(如玉米桿秸稈或青貯玉米)、農副產品、人工種植牧草(如黑麥草)、野草、酒糟等。第10 d起,逐漸添加精料(包括玉米、豆粕、麥麩等),或者使用牦牛專用短期育肥精料補充料。
2.2.2 日常飼養 經過7~10 d 的過渡期后,牦牛便進入快速增重的育肥期,此時應逐漸增加精料飼喂量。精料飼喂量最初為每頭每天2.0 kg,然后每10 d 增加0.2 kg,直到增加至每頭每天3.0 kg,之后不再增加精料喂量。舍飼育肥期間,每頭架子牦牛每天平均需要3.0 kg 精料和7.0 kg粗料。
飼喂時間:每天上午8:00和下午16:00定時飼喂2 次,飼喂時先喂精料后喂粗料。其間自由采食,自由飲水。
2.2.3 育肥期日糧配制 (1)全混合日糧:育肥期全混合日糧(由精料和粗料構成)參照美國NRC 肉牛營養需要(NRC 2000)和中國肉牛飼養標準(NY/T 815-2004)來科學配制。全混合日糧精粗比為50∶50,精料由能量飼料和牦牛專用濃縮飼料按比例配制;粗料為牧草、青干草、農作物秸稈、青貯飼料、農副產品等。
(2)冷季精料:包括70%玉米和30%牦牛育肥精料補充料。冷季氣溫較低,必須注意維持牛舍內適宜的溫度,同時適當增加玉米用量。
(3)暖季精料:包括65%玉米和35%牦牛育肥精料補充料。暖季氣溫比較適宜,部分地區如環境溫度較高,則可以通過剪毛、加強牛舍通風、安裝風扇、搭蓋遮陽網等方式來防暑降溫。
2.3 疫病防控管理
2.3.1 驅蟲 牦牛轉入舍飼后,在進場第2~3 d進行第一次驅蟲,間隔10~14 d 進行第二次驅蟲。育肥時間長的,還可進行第三次驅蟲,但至少在出欄前20 d實施,以保證足夠的休藥期。驅蟲藥有注射劑、口服劑和外用劑,常用藥物有:驅除體外寄生蟲的螨凈、雙甲脒,驅除體內線蟲的左旋咪唑,驅除多種絳蟲和吸蟲的吡喹酮,驅除體內多種蠕蟲的阿苯噠唑、芬苯噠唑、甲苯咪唑以及能驅殺多種體內外寄生蟲的伊維菌素等。一般首選藥物為阿苯噠唑片劑和阿維菌素片劑等,也可選擇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注射液。
2.3.2 清潔和消毒 舍飼牦牛的采食量大,排糞量也大,故每天需清理糞便兩次。清理出的糞便可用生物熱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即在遠離圈舍的地方將糞便堆積起來,上面覆蓋10 cm厚的泥土,發酵2~3個月后就可用作肥料還田。
每兩周對圈舍和環境進行一次消毒,以保持圈舍和環境的衛生。常用消毒液有:10%~20%石灰乳,5%~20%漂白粉液,2%~4%氫氧化鈉(火堿)溶液,5%來蘇兒,4%甲醛,0.15%~0.2%新潔爾滅等。清潔和消毒產生的污水應先引入專門的廢水處理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處理后達標排放。
通過將放牧飼養的架子牦牛轉入圈舍進行三個月以上的集中育肥,不但能提高牦牛的生長性能,降低冷季死亡率,減少冷季掉膘,縮短自然出欄周期,而且能緩解草原載畜壓力,利于草畜平衡,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和脫貧,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統一。